深秋時節,大余縣新城鎮水西村稻蝦綜合種養基地稻浪起伏。56歲的朱康穿行田埂,俯身察看水情稻勢。不遠處,他29歲的兒子朱宇軒正帶領團隊操控無人機精準投餌,科技與傳統農事在此交融。
這對扎根鄉土的父子,一人專注田間破解技術難題,一人返鄉用科技賦能農業。兩代人合力推動“贛南早蝦雙季稻”綜合種養模式在大余落地生根,成為穩糧增收、強村富民的新引擎。
“老把式”破解“早蝦密碼”
朱康早年搞過水產養殖、經營過礦山。2017年,面對家鄉部分良田閑置,他深感痛惜:“大余山清水秀,這么好的條件怎能浪費?”不久,朱康毅然投身農業領域,擔任大余康萬家生態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負責人。
起步階段,公司簡單套用湖北“小龍蝦+一季稻”模式,卻因水土不服屢屢受挫,畝產小龍蝦僅70余公斤、水稻400多公斤,效益不高。
轉機來自一次偶然之舉。2022年4月,朱康將一批未售完的小龍蝦投放入京州村一塊8畝的農田,未作特殊管護。次年3月初巡田時,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撼:“田里的小龍蝦個個膘肥體壯、數量驚人!”連續14天,日均捕撈60多公斤,相比湖北、江蘇等小龍蝦主產區,這批小龍蝦提前45天上市,售價高達每公斤80元,日銷售額突破4800元。
“種蝦早投、蝦苗早出、成蝦早上市——這‘三早’就是關鍵!”憑借多年積累的經驗,朱康豁然開朗。他進一步研究發現,北方冬季氣溫低,農田水溫一般低于0攝氏度,小龍蝦幾乎不進食,生長緩慢;而大余縣冬季農田水溫一般在6攝氏度以上,小龍蝦能正常進食生長,因此能提早上市。
“這正是發展早蝦養殖的天然優勢。”朱康逐漸總結出一套適合本地的“贛南早蝦雙季稻”綜合種養模式:2月起捕商品蝦、4月種植早稻、7月中旬前投放種蝦、7月底收割早稻、10月初收割晚稻、11月初蝦苗分塘。新模式不僅提高了收益,讓冬閑田煥發出新生機,更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新農人”引領稻蝦產業升級
朱宇軒2015年退伍后曾跟隨父親搞過幾年水產養殖,但彼時年輕的他心懷更廣闊的天地,又輾轉廣州等地打拼。“城市的繁華固然迷人,但總覺心中缺少歸屬。”2022年1月,朱宇軒毅然返鄉,決心與父親并肩奮斗。
此時,朱康的“早蝦密碼”已初見曙光。深受啟發的朱宇軒,思考著如何將父親總結的技術轉化為規模效益。2023年4月,朱宇軒和眾人共同籌資200萬元,在水西村流轉百畝土地啟動試點。那段時間,朱宇軒以田為家,日夜奮戰;朱康全程指導,精選稻種、優化投餌。父子倆默契配合,試點穩步推進。
辛勤耕耘終獲回報。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基地陸續收獲小龍蝦2萬公斤、水稻9萬公斤,總產值達100萬元。試點成功后,眾人乘勢而上,再次籌資200萬元,將規模擴大至3000畝,并通過高標準農田改造,將零散田塊整合為8至10畝的標準化單元,提升管理效率。
隨著規模擴大,人工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日益凸顯。“看到父親和工人們不論風雨都要人工投喂、打藥、施肥,不僅強度大,效率也難保證,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朱宇軒決心引入科技手段,聘請專業植保無人機團隊作業,但一年下來,僅人工費用就高達10萬元,且農忙時節常排不上隊。
“與其依賴外援,不如自己掌握技術!”2024年11月,朱宇軒籌資16萬元購入3臺植保無人機,還組建了一支無人機植保團隊。如今,他陸續帶動10名原在外務工的年輕親友返鄉加入,由公司出資支持他們考取無人機執照,人均月收入達6000元。“現在一臺無人機一天就能完成500畝作業”他計劃年底前將無人機數量增至12臺,全力推進機械化生產。
除了無人機技術,在政府的指引下,他還在新城鎮水南村稻蝦基地引入智能監測系統,構建“監測—預警—調控”數字化管理體系。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水質酸堿度、溶氧量等關鍵指標,結合“智能感知+精準投喂”模式,使蝦苗成活率提升至90%,畝產增長20%。
如今,大余小龍蝦畝產已從最初的70余公斤躍升至200公斤,雙季稻畝產穩定在900公斤,畝產值突破8000元,“穩糧增效、糧蝦雙贏”的目標正成為現實。
共譜“蝦肥、糧穩、民富”新畫卷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富。”這是朱康、朱宇軒父子與公司上下一致的信念。目前,公司常年吸納本地勞動力50余人,旺季超百人,人均日薪140元至200元,助力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朱宇軒還積極對接政府部門爭取政策支持,打通廣州、深圳、南昌等地銷售渠道,拓寬產品銷路;牽頭組建“新農人互助隊”,吸引更多有志于生態農業的年輕人加入。朱康則無償為分散養殖戶提供技術培訓和優質種苗支持。
在朱康父子的示范引領下,大余縣稻蝦綜合種養產業蓬勃發展。青龍鎮赤江村王啟峰運用新模式,70畝稻蝦田年產值突破40萬元;黃龍鎮葉墩村、旱田村和池江鎮九水村等村通過參與種養,集體經濟收入顯著增長;新城鎮水西村、周屋村通過基地管理、勞力入股等方式,村集體年增收超10萬元……大余“稻蝦人”隊伍持續壯大,綜合效益日益凸顯。
目前,大余縣“贛南早蝦雙季稻”綜合種養面積已發展至1.56萬畝,建成千畝連片基地7個,綜合產值突破2.1億元,帶動3800多名群眾就業增收,戶均年增收近5.3萬元。展望未來,朱宇軒信心滿滿:“計劃探索‘稻蟹’‘稻蛙’‘稻魚’等多元生態種養模式,讓農田實現四季有產出,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鄉村事業。”朱康也表示,將繼續深耕技術研發,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強支撐。
稻浪翻金,蝦躍人歡。依托出蝦早、模式新、效益高等優勢,大余縣“贛南早蝦雙季稻”綜合種養模式正譜寫出一幅“蝦肥、糧穩、民富”的鄉村振興嶄新畫卷。
葉相發 本報全媒體記者 張海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