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1月4日的紐約市長選舉中,34歲的美國民主黨籍候選人、紐約州議員佐赫蘭·馬姆達尼勝出,當選紐約市第111任市長。他由此成為紐約市近百年來最年輕的市長、首位穆斯林市長和首位印度裔市長。
這場屬于民主黨的勝利,對總統特朗普而言可謂是一個“噩夢”。有評論稱,此次選舉只會讓美國更加分裂,并加劇各州之間的紛爭。
紐約迎來“90后”市長
根據美國紐約市選舉委員會對97%選票的計票結果顯示,馬姆達尼獲得50.4%的選票,其主要競爭對手、前紐約州州長科莫獲41.6%的選票。
民調顯示,馬姆達尼的成功在于他贏得了跨族裔(包括白人、黑人、拉美裔以及亞裔)的廣泛支持。
同時,選舉結果呈現出明顯的世代差異:在45歲以下選民中,他的支持率領先科莫43個百分點;而在年長選民中,科莫則更占優勢。
據報道,馬姆達尼將于2026年1月1日就職。屆時他將自帶多個標簽——紐約市一個多世紀來最年輕的市長、首位千禧一代市長、首位穆斯林市長和首位印度裔市長。
“局外人”的勝利
外界認為,馬姆達尼的個人經歷本身就是紐約多元化的縮影。
1991年出生于烏干達,作為印度穆斯林后裔,馬姆達尼自幼輾轉南非等多國成長,7歲時隨家人遷居紐約。
他的政治立場在青年時期已顯端倪,2014年從美國頂尖私立文理學院鮑登學院獲得非洲研究學位,大學期間共同創立了巴勒斯坦正義學生分會。他還協助過市議員競選活動、幫助新移民爭取政府援助。
作為“美國民主社會主義者”組織成員,他2020年成功當選紐約州議員,并在2022年和2024年輕松取得連任。
在今年6月24日的紐約市長民主黨初選中,馬姆達尼以壓倒性的勝利震驚了政治觀察人士。
本次選舉,馬姆達尼圍繞“生活成本可負擔”展開競選活動——主張通過向富人加稅、凍結租金、提供免費公交以及提高最低時薪等措施,解決普通民眾生活成本高昂的難題。
這些左翼主張,連同他對巴勒斯坦運動的同情立場,使他成為爭議人物,招致了共和黨的猛烈批評。
但正是這些政策,為他贏得了大量年輕和工薪階層選民的選票。
支持者認為,馬姆達尼的成功源于他是一位真正區別于富翁與大亨的“局外人”。
特朗普的“噩夢”
用馬姆達尼的話來說,自己是特朗普“最壞的噩夢”。而特朗普近期的系列干預行動也印證了這一說法。
在選舉前夕,特朗普頻繁公開越過黨派界線,表態支持科莫,而非同屬共和黨的候選人柯蒂斯·斯利瓦。
期間,特朗普極力為科莫拉票,聲稱“無論你是否喜歡他,實際上別無選擇”,同時斷言馬姆達尼“沒有能力”治理紐約。
值得注意的是,科莫在6月的紐約市長民主黨初選中被馬姆達尼擊敗,隨后以獨立候選人的身份參選。
特朗普還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激烈言論,稱馬姆達尼為“已獲證實且自稱的反猶分子”,并斷言“任何投票給他的猶太人都是愚蠢的人”。
這位出生于紐約的現任總統還表示,若馬姆達尼當選,自己“極有可能不會向心愛的第一故鄉提供聯邦資金——除了法律要求的最低額度之外”。
然而,在這座民主黨基本盤穩固的城市,特朗普的干預并未改變選情走向。共和黨候選人斯利瓦在民調中大幅落后,馬姆達尼最終以明顯優勢勝出。
一次關鍵檢驗
外界認為,馬姆達尼的勝選,暴露出紐約市經濟結構的變遷:華爾街的傳統影響力相對減弱,醫療保健、政府機構、創意產業以及年輕移民群體正成為重要力量。
不過,贏得選舉只是開始。紐約大學政治與公共政策教授帕特里克·伊根指出,馬姆達尼面臨的核心挑戰在于,他能否將那些宏大而耗資巨大的政策承諾,轉化為能切實改善紐約市民生活的具體成果。
商界也存在擔憂。知名投資者比爾·阿克曼表示,馬姆達尼的“反商業政策,包括提高企業稅,將扼殺紐約市的就業機會,并導致企業外遷”。
與紐約市長選舉同步進行的,還有新澤西州和弗吉尼亞州的州長選舉及加州公投。
這些選舉主要集中在民主黨地區和搖擺州。民主黨希望借此引導選民將對特朗普的不滿轉化為選票,以削弱其政治勢頭。
因此,4日的選舉意義遠超紐約一城的“執掌歸屬”。它更是一次對民主黨未來路線的檢驗,其結果將影響該黨在明年中期選舉中的勢頭。不過輿論認為,兩黨為中期選舉布局、鞏固各自地盤的過程,本身就在加深美國的裂痕,并激化各州之間的政策與文化對立。
本文作者:解放日報 徐曉語
題圖來源: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