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陜西農村報
在關中平原與黃河濕地的交會處,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以150萬畝耕地、95%的灌溉覆蓋率,孕育出陜西農業版圖上的“黃金地帶”。作為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近年來,大荔縣以“穩糧、優果、強菜、興漁”為總思路,將科技基因注入傳統農業,用產業鏈思維激活特色產業,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態勢,走出了一條“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2024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115.55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54元,連續五年增速超7%,用沉甸甸的成果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大荔答卷”。
穩糧保供 筑牢農業發展“壓艙石”
“我們這萬畝示范片區,小麥畝產突破400公斤,玉米畝產超600公斤,真正實現了‘噸糧田’目標!”站在官池鎮高標準農田示范基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宏斌指著連片的田塊介紹。作為陜西糧食生產大縣,大荔縣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頭等大事,通過“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制”三重發力,讓“糧袋子”端得更穩、更牢。
![]()
在落實“藏糧于地”方面,大荔縣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核心抓手,累計投入資金12.6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78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52%。走進示范片區,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北斗導航播種機、無人植保機往來作業,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順著田壟延伸,昔日“零散地塊”變身“豐產良田”。據測算,大荔縣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糧食畝均增產15%以上,節水30%、節肥20%,畝均綜合收益提升800元。2025年夏糧生產季,全縣55.2萬畝小麥總產量達21.28萬噸,平均畝產385公斤,較非項目區高出50公斤,再次刷新歷史紀錄。
為破解“種糧效益低”難題,大荔縣創新推廣“糧食+經濟作物”立體種植模式。在韋林鎮,小麥套種大豆的“雙油輪作”模式,實現“一畝地收兩季、產千斤糧、賺雙份錢”,畝均增收1200元;朝邑鎮探索玉米間作紅薯、花生的“糧經復合”模式,通過高矮作物搭配提升土地利用率,帶動5000余戶農戶增收。截至2024年底,全縣立體種植面積達12萬畝,年增糧食產能1.8萬噸,為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找到“平衡點”。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大荔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建成占地200畝的農作物品種試驗站,配備智能溫室、考種實驗室等設施,每年引進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品種300余個,通過“三年小區試驗、兩年大田示范”的嚴格篩選,成功培育出“荔麥1號”“荔玉335”等本土化良種。其中,“荔麥1號”抗倒伏能力強,畝產達 420公斤,已在全縣推廣種植8萬畝;“荔玉335”玉米品種耐旱性突出,畝產超650公斤,成為黃渭灘區的主力品種。2024年,全縣實施小麥、玉米良種統供3.2萬畝,帶動良種覆蓋率提升至98%,為糧食增產提供了核心支撐。
特色強產 打造集群發展“增長極”
“這箱糖度18以上的冬棗,發往上海盒馬鮮生,冷鏈車下午就能到。”在安仁鎮冬棗交易市場,商戶王建軍正忙著打包發貨。作為大荔農業的“金字招牌”,冬棗產業已從單一種植,發展為涵蓋種植、加工、冷鏈、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成為帶動10萬農戶增收的“百億級”支柱產業。
大荔縣通過“政府定標準、企業建基地、農戶跟著干”的模式,推動冬棗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目前,全縣冬棗種植面積達42萬畝,覆蓋12個鎮、203個行政村,建成日光溫室大棚12萬座、鋼架拱棚8萬座,設施化率達75%。為保障品質,縣農業農村局制定《大荔冬棗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推廣物理防蟲板、生物有機肥、熊蜂授粉等綠色種植技術,建成綠色食品認證基地8萬畝、有機認證基地1.2萬畝。在兩宜鎮綠豐源農場,5G傳感器實時監測棚內溫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數據通過云端傳輸至“大荔冬棗大數據中心”,系統自動調控卷簾機、水肥一體機,讓冬棗生長全程處于最優環境。農場負責人張衛峰算了一筆賬:“智能化管理后,冬棗成熟期提前10天,糖度提升2~3度,畝產從 1500公斤增至2000公斤,效益從3萬元/畝增至5萬元/畝。”
![]()
產業鏈延伸讓冬棗價值倍增。大荔縣建成冬棗精深加工企業16家,開發出脆冬棗、冬棗酒、冬棗酵素等30余種產品,深加工轉化率35%。陜西荔冬香食品有限公司的脆冬棗生產線,日加工鮮棗50噸,產品遠銷北京、廣州等城市,年產值達2.8億元。同時,依托196座果蔬保鮮庫(總儲藏能力21.89萬噸),大荔冬棗保鮮期從15天延長至6個月,實現“四季有鮮棗、全年能銷售”。2024年,大荔冬棗總產量達70萬噸,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00億元,品牌價值攀升至72.94億元,連續五年穩居全國鮮食棗類榜首。
大荔縣還培育出紅蘿卜、高石脆瓜、黃花菜等一批“小而美”的特色產業。沙苑紅蘿卜憑借沙質土壤孕育的脆甜口感,種植面積穩定在10萬畝,依托荔盛農業等龍頭企業,建成7條自動化清洗分揀線,日處理能力達75萬公斤,開發出紅蘿卜汁、脆片等深加工產品,年產值達8億元;高石脆瓜通過“地理標志+電商”模式,線上銷量占比超40%,帶動官池鎮5000余戶農戶人均增收6000元;2.6萬畝黃花菜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實現統一收購、統一加工,開發出脫水黃花菜、即食黃花菜等產品,遠銷東南亞,年產值達3.2億元。
三產融合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以前種地靠經驗,現在手機上點一點,農機、農技、銷售全搞定!”羌白鎮太豐村農戶李建國的體驗,正是大荔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大荔縣以“社會化服務+產業融合”為路徑,推動農業從“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轉變,讓農民從“會種地”變為“慧種地”。
陜西荔民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是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企業,其打造的“農事服務中心”,整合農機280臺(套)、農技人員68名,構建起“耕、種、管、收、銷”全鏈條服務體系。農戶通過“荔民農業”App提交需求,公司根據地塊位置、作物品種,調度北斗導航播種機、無人植保機、聯合收割機上門服務。2024年,公司服務土地面積達38萬畝,帶動4萬余戶農戶畝均節本增收500元。此外,全縣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26家,服務覆蓋耕地面積90%以上,基本實現“農戶種地不費力、全程服務有保障”。
為破解農產品“賣難”問題,大荔縣搭建“線上+線下”雙銷售體系。線上,建成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1個、鎮級服務站17個、村級服務點300個,培育電商企業560家、網店2000余家,形成“直播帶貨+社群營銷+平臺銷售”的多元化模式。2024年,全縣農村網絡零售額達32.6億元,其中冬棗線上銷售額占比35%,穩居全省前列。線下,在20余個城市建立“大荔農產品展銷中心”,與盒馬鮮生、華潤萬家等大型商超簽訂直供協議,實現“田間到餐桌”的無縫對接。同時,依托中歐班列,荔盛農業的沙苑紅蘿卜成功出口加拿大,年內計劃向中亞五國出口1500噸,讓大荔農產品走向全球市場。
![]()
農文旅融合讓農業更有“煙火氣”。大荔縣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了暢家冬棗小鎮、福安村農耕文化園、沙苑生態休閑區等一批農旅融合項目。每年8~10月冬棗成熟季,“大荔冬棗文化旅游節”吸引數十萬游客前來采摘體驗,帶動周邊民宿、餐飲增收超 2億元。在范家鎮,黃河濕地與冬棗園相映成趣,農戶推出“棗園民宿+濕地觀光+農事體驗”的鄉村旅游套餐,周末日均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此外,大荔縣還建成陜西荔康源農業公園、同州里民俗文化園等項目,年接待游客超300萬人次,實現“農業接二連三、農民多元增收”。
如今的大荔,44個各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星羅棋布(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5個),70萬畝水果構成“北方水果博物館”,設施農業占比超78%。從高標準農田里的“智慧種植”,到特色產業園的“集群發展”,再到農文旅融合的“多元增收”,大荔縣正以實干擔當,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讓這片千年沃土持續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來源:陜西農村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