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防貧保險理賠4.3萬元緩解了結核病治療費用支出壓力,在幫扶干部幫助下申請了低保救助,在村里保潔員公益性崗位任職,2024年家庭人均年純收入達2萬元,順利消除了致貧風險。這是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利村鄉連塘村監測戶劉春華家的變化,也是該縣創新機制筑牢防返貧致貧底線的一個鮮活注腳。
作為江西省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系統升級試點縣,于都縣以務實之舉筑牢底線,用精細服務托舉幸福,讓2436戶監測戶穩穩走出困境,實現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突破2萬元。一幅“監測精準、幫扶有力、退出穩固”的鄉村振興圖景正在于都徐徐展開。
![]()
于都縣銀坑鎮現代農業園區,大棚整齊排列,與周邊村鎮、青山共同構成一幅發展畫卷。
“十月里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九十余載光陰流轉,于都河畔這片深植紅色基因的熱土,正以新時代的“長征精神”譜寫防返貧致貧新篇章。
01
預警端口“向前移”,讓風險識別“早一步”
2025年5月,在于都縣農業農村局防返貧監測中心的一次日常預警監測中,系統顯示禾豐鎮堯口村村民劉曉春新增1.5萬元醫療支出,風險系數遠超閾值。工作人員迅速行動,立即將線索推送至鄉鎮,村“兩委”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在48小時內入戶核實。原來劉曉春因突發糖尿病住院,雖然有醫保報銷但自付部分仍達1.5萬元,自付醫藥費加上5個女兒上學的開銷,讓家庭陷入困境。當天,村“兩委”就召開評議會,一致同意將其納入監測幫扶。
這是于都縣建立“每日預警調度”機制的一個案例。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這片紅色熱土上的老區人民堅韌不拔、自強不息,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而精準幫扶機制則為他們筑起了堅實的后盾。該縣依托全省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系統,對風險預警線索進行每日跟蹤調度,及時處置。2023年7月至今,于都縣將全縣10283條風險線索平均處置時間縮短至9天,使907戶農戶被及時納入監測幫扶。
“以前嫌麻煩,家里有困難也懶得去找政府,想著咬咬牙就過去了。現在掃碼就能報,第二天干部就上門了。”車溪鄉車勝村村民王金成指著墻上的防貧監測二維碼感慨道。于都縣將這小小的申報二維碼貼遍全縣每個村組,農戶可通過掃碼自主申報監測幫扶,經研判符合條件就可納入。2024年就有47戶像王金成這樣,通過“指尖上的申報”被納入監測幫扶的村民。這種“指尖上的申報”與干部摸排、系統預警形成三重摸排網絡,讓風險識別跑出“加速度”。
同時,于都縣探索鄉鎮鄉村振興崗、民政崗“雙崗聯審”機制。2024年6月,葛坳鄉民政崗工作人員在初審新增低保申請戶時,發現一般戶譚逢祥申請了低保。鄉村振興崗工作人員立即介入,上戶核實情況。經了解,譚逢祥妻子宋上秀患乳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醫療支出較大,家庭收入銳減,存在返貧風險。通過“雙崗聯審”,葛坳鄉鄉村振興崗工作人員立刻跟進,不僅幫助他們辦了低保,還將其納入監測,為其申請醫療救助,有效緩解了其家庭經濟壓力。
在于都縣,通過這樣的聯動模式,讓不少低收入家庭的困難剛露苗頭就被化解。這種細致入微的工作方式,充分體現了老區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傳承了革命年代“一切為群眾”的優良傳統。
02
一戶一策開良方,讓紓困解難“實一分”
于都河畔,紅色熱土。面對老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于都縣弘揚“深入實際、一心為民”的工作傳統,將“一戶一策”作為精準幫扶的重要抓手,為遭遇困難的群眾開出紓困良方,讓老區精神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上綻放新的時代光芒。
禾豐鎮亭子村的劉明生一家8口人,兒子劉佐金于2025年2月檢查出患急性心肌梗死、重癥肺炎,失去勞動能力,醫療費用在醫保報銷后,個人仍需自付約17萬元,他家中4個孫輩均在上學,全家收入僅靠劉明生的退休工資約4000元以及兒媳在縣城務工月收入約3000元——這是在亭子村防返貧監測研判會上,該村黨支部書記報出的一組數據,經參會干部綜合研判,當即敲定“醫療救助+申請低保+雨露計劃”的組合幫扶方案。為其家庭申請防返貧保險,申請多人低保,為其孫子、孫女申請“雨露計劃”補助。一系列幫扶政策落實后,有效地緩解了其家庭經濟壓力。
為了讓幫扶措施更準更實,于都縣依托部門共享數據,健全綜合研判機制,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因戶施策,制定“一對一”幫扶規劃,建立起“數據比對+現場核查+民主評議”三級研判體系,讓幫扶措施“量體裁衣”般精準有效。
在銀坑鎮香塘村,“一戶一策”研判會開得格外細致。該村黨支部書記介紹監測戶李建國(化名)的“一戶一檔”:戶主四級智力殘疾,妻子三級聽力殘疾,大女兒讀中職,還有兩個孩子讀小學,屬于“缺勞力、多殘、缺技術”。核實基本情況后,幫扶清單隨即落地:低保提標、落實殘疾補助和“雨露計劃”補助、推薦參加縣級烘焙培訓。如今李建國本人在廣東務工,妻子通過培訓在圩鎮賣甜品早餐,家庭月收入達9000元。這種“缺什么補什么”的精準研判與幫扶,讓全縣監測戶都擁有了個性化的“幫扶路線圖”。
在于都縣鄉村振興服務中心的屏幕上,12個部門的數據正實時匯總交互。教育部門的輟學預警、醫保局的大額醫療支出、車管所的車輛登記信息等,相互交叉比對,異常預警數據將第一時間推送至鄉鎮。在小溪鄉,系統比對發現監測戶盧永紅的教育幫扶措施存在異常。經村“兩委”干部和幫扶干部核實,盧永紅的子女符合教育補助政策,但未及時享受相關補貼。工作人員迅速與教育部門溝通協調,重新幫助他們申請到了教育補助。截至目前,該系統共收集到異常數據1338條,均已核實處置到位。
03
靶向施策發力,讓安居樂業“暖一度”
于都縣以產業為基、以就業為橋,用實打實的幫扶成效讓群眾安居又樂業。
在利村鄉渭田村大棚蔬菜產業基地,棚內蔬果繁茂,20余名村民正忙碌地除草、施肥。在基地務工的監測戶劉二娣說:“我已經在基地務工11個月了,月均收入1800元左右,早晚還不耽誤照顧家里患病的兒子和正在上學的孫女,這個工作很不錯。”該基地為本村村民提供常年就業崗位25個,每年人均增收約2萬元,村民們實現了增收、顧家“兩不誤”。
近年來,于都縣立足土壤富硒優勢,實施“富硒+”戰略,推動農業產業現代化,建成富硒產業示范基地186個,實現標準化富硒種植30萬畝,全產業綜合產值突破60億元。培育新型經營主體1285個,帶動1.3萬余戶脫貧戶及監測戶穩定增收。
如果說產業幫扶為群眾拓寬了增收渠道,就業幫扶則讓更多監測戶端穩了增收“飯碗”。在于都縣上歐工業園的贏家時裝有限公司, 34歲的監測戶鄧水香正熟練地操作縫紉機。“在家門口上班,月工資4500元,還能照顧老人孩子。”她口中的這份工作,源于今年3月縣里舉辦的“春風送崗”招聘會。
2024年于都縣將150余場招聘會開到鄉鎮村口,通過這種“家門口就業”模式,1511名脫貧勞動力實現穩定增收。更有4591名弱勞力在農村保潔、護林等公益性崗位上找到了工作。嶺背鎮塘外村的監測戶熊香發就是其中之一,他每天巡查山林2小時,每月增收800元。
“既能為村里做事,又能賺點生活費,心里踏實得很。” 熊香發樸實的話語正是老區人民知恩感恩、勤勞質樸可貴品質的體現。
04
嚴格退出標準,讓風險消除“牢一層”
“每一個監測戶的退出,一定要建立在他收支平衡的基礎上,不能出現風險消除不穩定情況。”這是于都縣副縣長楊俊剛在工作調度會上常常提到的要求,在于都這片紅色熱土上,防返貧致貧工作承載著特殊意義。退出監測需要謹慎,為確保風險消除穩定,于都縣做實兩個“回頭看”,幫助監測戶盡快達到風險消除條件,做到應消盡消,嚴格把好風險消除關。
在梓山鎮安和村,擬退出監測戶易曉軍的家庭收入臺賬被反復核對:2024年全家務工收入6.55萬元,各項補貼1.24萬元,人均收入1.298萬元,“三保障”和飲水安全都沒問題,超過退出標準。即使如此,村“兩委”仍暫緩其退出申請,因為考慮到易曉軍家有4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可能產生大額教育支出。直到2025年6月,確認其家庭教育支出在承受范圍內,才正式履行退出程序。這種“收入不穩定不退出、風險可控性弱不退出”的原則,確保了退出質量。于都縣2024年522戶退出監測的對象中,無一例出現返貧風險。
對于退出監測的對象,幫扶干部仍會每月上門跟蹤,通過“月回訪+季評估”的動態跟蹤機制,讓全縣已退出的2436戶監測戶都吃下了“定心丸”。
更暖心的是退出后的“扶上馬送一程”。針對風險消除人員,根據他們的自身需求,送崗下鄉,對有創業需求的村民,幫扶干部還會為其申請創業擔保貸款。2024年,于都縣對退出監測對象持續落實產業、就業、創業“三業”幫扶,發放小額信貸4800萬元,以幫助其發展產業,推薦就業崗位3200個,開展技能培訓800人次,讓他們的增收之路越走越寬。正如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志福所說:“退出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我們要讓每個脫貧家庭都能在鄉村振興路上走得更穩、更實。”
從預警端口的前移,到一戶一策的精準;從靶向施策的發力,到退出標準的嚴格,于都縣把防返貧致貧的全鏈條防線越織越密,守護著老區群眾奔向更紅火的日子。
(供稿單位: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農業農村局)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5年第21期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