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算力過剩,我更擔憂因算力不足而失敗。”
OpenAI總裁格雷格·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完美注解了這家AI巨頭當下最深的焦慮,也解釋了其最新一次“閃電突襲”背后的全部動機。
就在與微軟長達五年的“獨家婚約”宣告解除的短短數日后,OpenAI便火速宣布與亞馬遜云(AWS)簽署了一項價值380億美元、為期七年的云計算協議。
而這場合作最富戲劇性的一幕在于,AWS同時也是OpenAI頭號競爭對手Anthropic的“心頭肉”。 就在不久前,亞馬遜還承諾為Anthropic豪擲110億美元建造專屬數據中心。如今,AWS一邊深度綁定“舊愛”,一邊高調“牽手”新歡,成功將自己打造成了通吃AI賽道的“軍火商”。
這場由OpenAI主導的、總額已高達1.4萬億美元的算力“軍備競賽”,不僅將重塑云計算的“三國殺”格局,更將一個殘酷的問題擺在了所有人的面前:為了贏得AI的未來,我們到底需要燒掉多少錢?
![]()
擺脫“獨家婚約”,OpenAI的“獨立宣言”
OpenAI的算力戰略,正從與微軟的“獨家婚約”轉向“廣結盟友”的成熟商業范式。
根據周一公布的這份多年期協議,OpenAI將立即開始在AWS基礎設施上運行工作負載,首批將調用美國數據中心內數十萬顆英偉達GPU,并計劃在未來數年持續擴大算力規模。
協議初期將依托AWS的現有數據中心,而亞馬遜最終將為OpenAI專門建設全新基礎設施。AWS計算與機器學習服務副總裁戴夫·布朗(Dave Brown)表示:“這是我們專門部署的獨立計算容量,部分資源已就位,并開始為OpenAI提供服務。”
根據協議,AWS將向OpenAI提供Amazon EC2 UltraServers,其將配備數十萬顆最新一代的英偉達GB200與GB300芯片。該架構還可擴展至數千萬顆CPU核心,以支撐OpenAI開發更先進的AI智能體。
根據公告,此次協議中涉及的所有計算容量,目標是在2026年底前完成部署,并保留后續進一步擴展的選項。
OpenAI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特曼(Sam Altman)指出:“擴展前沿AI需要巨大而可靠的計算能力。我們與AWS的合作,將強化支撐下一個AI時代的算力生態,讓先進AI技術惠及所有人。”
![]()
AWS首席執行官馬特·加曼(Matt Garman)呼應這一觀點:“經過優化的算力所具備的廣度與即時可用性,正體現了AWS在承載OpenAI龐大AI工作負載方面的獨特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合作是純粹的客戶-供應商關系,不涉及復雜的股權交易。布朗表示:“OpenAI是我們的客戶。他們承諾購買算力,我們負責提供服務并收取費用——非常簡單清晰。”
自2019年獲得微軟注資以來,OpenAI長期被Azure云計算服務獨家“綁定”。而就在上周,微軟的算力優先承接權在雙方新協議下正式終止。 AWS選在此刻宣布合作,戰略意圖不言而喻。
盡管OpenAI仍承諾向微軟追加2500億美元的Azure服務采購,以維系著雙方的深度聯結,但其已積極將AWS、甲骨文(據稱已獲3000億美元承諾)及谷歌納入核心基礎設施聯盟。業內觀察家指出,OpenAI采用多云供應商模式,實為規避供應鏈集中風險、提升系統韌性的關鍵布局。
此次與AWS聯手,更是OpenAI沖刺上市的重要鋪墊。奧特曼已坦言,IPO是公司發展的“最可能路徑”。通過多元化云合作與長期算力鎖定,OpenAI正向資本市場傳遞出運營獨立與商業成熟的明確信號。
AWS的“陽謀”,通吃AI賽道的“軍火商”
這筆380億美元的協議,不過是OpenAI瘋狂布局的冰山一角。這家AI巨頭近期與英偉達、博通、甲骨文、谷歌等企業簽署的基礎設施協議總額已高達1.4萬億美元,這場算力“軍備競賽”的規模令人瞠目。
這些天文數字般的投入,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高性能GPU已從“隨取隨用”的云商品,蛻變為需要長期資本鎖定的戰略資源。正如OpenAI總裁格雷格·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所言:“相較于算力過剩,我更擔憂因算力不足而失敗。”
對亞馬遜而言,這項協議不僅規模空前,更是一次高風險、高回報的戰略反擊。盡管AWS仍是云計算市場的領導者,但其營收增速已明顯落后于微軟Azure(40%)和谷歌云(34%)。 此次成功拿下AI領域最具標志性的工作負載,無疑是AWS在爭奪頂級AI客戶的戰役中的一次關鍵勝利。
值得玩味的是,AWS同時深度綁定著OpenAI的頭號競爭對手Anthropic:其不僅是Anthropic的主要云服務提供商,更在印第安納州耗資110億美元為其建設專屬數據中心園區,并全面采用自研的Trainium芯片。通過同時服務兩大AI巨頭,AWS成功將自己打造為全行業的“AI算力超市”,在這場算力競賽中占據了獨特的樞紐地位。
盡管協議初期明確使用英偉達芯片,但亞馬遜自研的Trainium芯片已被Anthropic部署在新設施中。AWS副總裁布朗暗示,Trainium芯片能“為客戶提供更優的性價比和更多的選擇”,這無疑為OpenAI未來采用Trainium埋下了伏筆。
需要明確的是,此次合作與雙方2025年8月的首次合作有著本質區別。上次合作是“對外賣模型”,而本次協議則意味著AWS正式成為OpenAI“對內搞研發”的核心基礎設施供應商。
行業重構:AI預算升級與“單云時代”的終結
OpenAI與AWS的這筆新合約,不僅是一次商業合作,更是其多云戰略的實質性落地。
![]()
在擺脫微軟的獨家綁定后,這家AI巨頭已構建起驚人的算力聯盟:向微軟承諾2500億美元、向甲骨文承諾3000億美元,加上此次AWS的380億美元七年合約。值得注意的是,與前兩者相比,此次與AWS的協議規模相對較小,但它標志著OpenAI供應鏈風險分散戰略的關鍵一步。
這場由OpenAI主導的算力采購與戰略轉型,正在重塑整個科技行業的投資邏輯:
· AI預算進入戰略投資時代:當OpenAI在租賃硬件上投入萬億美元規模,意味著AI支出已從部門級的IT運營成本,全面升級為企業級的戰略資本規劃。
· “單云模式”走向終結:OpenAI采用的多云供應商模式,為全行業提供了風險分散的最佳實踐。
· 自建基礎設施爭議落幕:面對高性能GPU的全球性稀缺,自建基礎設施對絕大多數企業已不再現實。
這場算力軍備競賽沒有旁觀者。正如奧特曼所言:“擴展前沿AI需要巨大、可靠的計算能力。”當算力從技術要素升級為戰略資源,每個企業都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AI生存之道。(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