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在南京福聯種植專業合作社有機水稻種植基地,2025年“生態農業技術示范推廣應用——有機水稻測產觀摩會”開幕。現代快報記者獲悉,此次活動由浦口區農業農村局、南京農業大學聯合舉辦,旨在進一步深化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浦口區)工作,擴大先行縣項目實施成果示范成效,力促生態農業技術示范推廣應用項目穩步推進。
田間觀摩:生態種植顯成效,稻浪間藏“綠色密碼”
當天,市、區農業系統專家學者、種植大戶等百余人齊聚這片金色稻田,實地考察先行縣項目框架下有機水稻種植的技術實踐與產出成效。有機水稻種植基地,百畝“寧香粳9號”連片生長,稻穗低垂,微風拂過掀起金色稻浪,田埂邊的灌溉管道順著林地肌理延伸,與錯落的樹木相映成趣。
![]()
“大家看,這片稻田看不到一點化學農藥的痕跡,除草靠人工和生物降解地膜覆蓋技術,施肥全用秸稈還田和南京農業大學沈其榮院士團隊創制的哈茨木霉NJAU4742生物制劑-木霉全元生物有機肥,病蟲害防控采用南農蔣春號老師團隊集成的有益微生物驅動的全程有機種植體系(BeMMO體系)。”許乃兵蹲下身,撥開稻株根部的土壤,“我們今年采用的是‘犁耕深翻’技術,把去年的水稻秸稈全埋進土里,不僅改良了土壤,還成了天然養分。”
南京農學會主任薛林芬一邊記錄水稻株高、穗粒數,一邊點頭稱贊:“這批有機水稻株型整齊,穗粒密集,沒有病蟲害痕跡,說明浦口區的有機種植技術已經形成閉環。傳統有機水稻常面臨‘產量低、防害難’的問題,但這里通過品種選育和生態管理,把‘綠色’和‘高產’的矛盾解決了。”
現場測產:第三方嚴把關,數據見證“科技力量”
上午10時30分,觀摩活動進入關鍵的測產環節。南京市耕地質量保護站二級研究員徐生帶領第三方測產團隊,測產專家用標尺丈量實收田塊尺寸,計算實收面積。隨后,收割機收割后現場過磅稱重,測產專家們仔細記錄重量,每一個步驟都嚴格按照有機作物測產規范執行。
![]()
“測產數據必須精準,才能為技術推廣提供可靠依據。”研究員徐生手持水分儀,對剛收割的稻谷進行檢測,“我們要先測水分含量,再扣除雜質,最后換算成標準含水量下的畝產量。”
隨著稱重數據逐一記錄,現場氣氛逐漸熱烈。“鮮重2040公斤,水分含量24.2%!”徐生研究員當場計算:“按照標準換算,這片‘寧香粳9號’有機稻田畝產達475.94公斤,比傳統有機水稻平均畝產提高了40%,而且品質優于普通粳稻。”
聽到結果,首席專家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副教授蔣春號說:“‘寧香粳9號’本身抗病性強、食味佳,再配上南京農業大學生態農業技術示范推廣應用技術團隊研發的‘有機種植全程管控技術’,解決了土壤肥力不足、病蟲害防控難等問題,這正是產學研融合的生動體現。”
參觀指導:錨定生態富民,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上午11時,參會人員轉場至福聯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有機稻米加工車間和倉儲中心,實地了解有機稻米的加工、儲存流程。車間內,稻谷經過清理、礱谷、碾米等工序,變成晶瑩剔透的白米,包裝上印著“福聯大米”的品牌標識。“我們不僅要種出好稻,還要延伸產業鏈,讓‘好米’賣上好價錢。”許乃兵指著深加工產品介紹,“我們基地水稻已由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有限公司進行有機認證,現已連續兩年獲得有機轉換認證證書,預計明年獲得正式的有機認證證書。”
![]()
浦口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浦口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次觀摩會的示范田,就是我們探索‘生態+科技+產業’發展模式的縮影。”
“我種了10年水稻,一直想轉有機但怕技術跟不上,今天看完心里有底了!”永寧街道種植戶紛紛拿著技術手冊開始咨詢,“要是能加入示范基地,我也想試試種有機稻,跟著政策走,既能保護環境,又能多賺錢。”
未來,浦口區將持續深化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建設,并以此次觀摩會為契機,進一步推廣生態農業技術,壯大優質稻米產業鏈,讓更多“綠色科技”扎根田間,讓更多農戶通過生態種植實現增收,為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交出“科技賦能生態農業,生態農業助推鄉村振興”的浦口答卷。
通訊員 高金軍 蔣春號 任莉敏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劉偉娟
(通訊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