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如云,一門風雅傳千載。南都記者獲悉,11月11日,“停云藝脈——文徵明家族書畫作品展”將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盛大啟幕。展覽由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廣東省博物館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聯合舉辦。
此次展覽精選69件(套)珍貴作品,以五大板塊系統呈現文氏家族十位成員——文徵明、文彭、文嘉、文伯仁、文震孟、文從簡、文震亨、文俶、文果(超揆)、文點的藝術造詣。通過本次展覽,廣大觀眾可全面了解文氏家族在明清繪畫體系構建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家族譜系在文化傳承中的歷史價值。
![]()
聚焦吳門文脈,重現江南風華
明代中期,活躍于江南地區的文徵明(1470—1559),以卓越的書畫成就與沈周、唐寅、仇英并稱“吳門四家”(亦稱“明四家”),成為繼沈周之后吳門畫派的核心領袖。他早年資質平平,卻以勤勉篤行與堅定志向,中年后藝術造詣臻于化境;加之家族深厚的文化積淀與廣泛的交游網絡,共同鑄就了其從平凡走向卓越的藝術傳奇。
文徵明《金閶名園圖》,1552年,40.7cm×659cm,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文徵明之后,其子侄、門生接續藝脈,既恪守家法,又拓展風格,形成了以其號“停云”命名的“停云派”藝術流派。這使得文氏書畫綿延百年,影響深遠。為全面展現文氏家族在藝術面貌、風格傳承、技法演進等方面的多維圖景,折射嶺南對江南書畫的欣賞與遞藏傳統,本次展覽以“停云藝脈”為主題,深入梳理并呈現文徵明家族跨越數代的藝術實踐與文化貢獻。觀眾可借此走進文氏家族的審美世界,感受其筆墨間承載的文人風骨、林泉之志與生活雅趣,進而理解這個家族近200年間如何以藝術為紐帶,參與并塑造中國明清書畫的精神圖景。
細賞五代丹青,品味文人雅事
展覽分為“風流千載”“林泉之勝”“意中樂事”“春風常在”“燕坐詠歌”五個單元,系統勾勒出文氏家族十位成員的藝術軌跡。從文徵明開宗立派,到文彭、文嘉承續家學,再到文伯仁、文震孟等人各展所長,直至文俶、文點延續文脈,完整呈現一個藝術家族跨越數代的創作傳承。
![]()
文徵明《楷書千字文》,1535年作,24cm×160.2cm,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在書畫創作中,文氏家族成員常以藝術演繹古代名作,致敬經典文脈。在展覽中,觀眾既能看到《蘭亭序》的臨摹之作、《洛神賦》《千字文》的抄錄精品,也能欣賞到以繪畫形式再現《醉翁亭記》《赤壁賦》等文學經典的作品。浸潤于江南閑適生活的文氏族人,更將紀游、園林、品茗等日常雅事融入創作:從文徵明《金閶名園圖》可體會江南園林的游園意趣,《瓦鼎燃松圖》能感受江南文人的生活美學;文伯仁《秋山隱居圖》、文點《野水煙巒圖》則盡顯林泉之志。
![]()
文伯仁《秋山隱居圖》,141cm×30cm,廣東省博物館藏。
![]()
文嘉《虞山古檜圖》,1554年作,64cm×30.5cm,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這些作品既彰顯文氏一族“書畫傳家”的深厚傳統,也展現出家族成員在恪守家法基礎上的個性突破。觀眾可通過筆墨真跡,細品文化世家延續百年的藝術追求與精神傳承。
珍藏首度集結,推動地域對話
本次展覽是嶺南地區首次圍繞文氏家族舉辦的大型系統性特展。展覽匯聚廣東、廣西兩地三館的精選藏品,不僅系統呈現文氏家族的藝術發展體系與脈絡,更彰顯了嶺南地區對江南文人書畫悠久的收藏傳統與深厚的鑒賞底蘊。這場跨越地域的文化對話,進一步印證了吳門風雅在江南之外的生命力與影響力。
![]()
文俶《花蝶圖》,16.2cm×46.5cm,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展訊——
停云藝脈——文徵明家族書畫作品展
時間:2025年11月11日—2026年2月22日
地點: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1號展廳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周佩文 通訊員 穗藝博宣
圖片由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