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下午,第二十屆“群星獎”獲獎作品名單公布,廣州市收獲兩項殊榮——群眾合唱廣州合唱團和少兒舞蹈《最后一球》雙雙摘得“群星獎”。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每三年一屆的“群星獎”,是我國群眾文化領域政府最高獎。在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的指導下,廣州近年在此項賽事中成績斐然,西河大鼓書《大營救》和廣東南音新唱《同心結》先后斬獲第十八屆、第十九屆“群星獎”,本次獲獎意味著廣州連續(xù)三屆摘得“群星獎”,充分體現了廣州群眾文藝的高水平、高質量,展現了廣州群眾文藝創(chuàng)作的深厚底蘊與勃勃生機。
![]()
激昂有力、和聲飽滿的旋律交織出真善美的藝術張力,廣州合唱團在第二十屆“群星獎”群眾合唱類終評舞臺上綻放異彩。團隊精彩演繹《憶秦娥·婁山關》以及原創(chuàng)合唱作品《生命的紅》兩首曲目,深沉跌宕的情感、豐富動人的音符激蕩著紅色的暢想,打動了在場的評委和觀眾。廣州合唱團是廣東省今年唯一躋身群眾合唱類終評的團隊,自1998年建團以來,作為廣州市文化館館辦中心團隊,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的指導和廣州市文化館的帶領下,積極推動本地合唱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兩首參賽曲目的選擇,既緊扣“群星獎”對群眾性與時代性的核心要求,更契合團隊的技術特質與藝術追求。廣州合唱團藝術總監(jiān)蘇嚴惠介紹:“經過綜合考慮,《憶秦娥·婁山關》和《生命的紅》不僅承載著紅色基因與嶺南特色,更能展現合唱團在聲音塑造與情感表達上的獨特優(yōu)勢。多聲部協作,如男低音的爆破力與女中音的溫暖烘托,凸顯了團隊多年來混聲合唱訓練中形成的集體聲音表現力,這正是廣州合唱團的核心優(yōu)勢。”
![]()
音樂響起,舞臺光束聚焦在一名凝神握拍的小舞者身上。伴隨節(jié)奏漸強,孩子們以極具爆發(fā)力的動作模擬發(fā)球、防守、扣殺等乒乓瞬間。在第二十屆“群星獎”舞蹈類終評現場,《最后一球》把“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轉化為極具感染力的舞蹈畫面,不僅技術精準,情緒上也牢牢吸引觀眾。當最后一記“發(fā)球”動作隨音樂高潮定格,現場響起熱烈掌聲——不僅是對舞蹈的喝彩,更是對拼搏精神的致敬。在廣州市番禺區(qū)教育局的支持下,由廣州市番禺區(qū)星海青少年宮創(chuàng)排、廣州市文化館指導的少兒舞蹈《最后一球》,以乒乓球為藝術載體,聚焦賽點時刻,充分展現乒乓健兒奮勇拼搏的艱辛歷程,將訓練場上的汗水與挫折化作張力十足的肢體語言,傳遞敢打必勝的勇氣和信念,詮釋全力以赴的體育精神。
![]()
![]()
榮獲“群星獎”不僅是對廣州群眾文化創(chuàng)作實力的肯定,更是我市長期深耕群文工作、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生動成果。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廣州始終圍繞“出精品、育人才、樹品牌”的目標,多措并舉為群文創(chuàng)作注入活力、夯實根基:以常態(tài)化創(chuàng)作沙龍激發(fā)靈感,讓群文創(chuàng)作“扎得深、有特色”;以品牌化賽事平臺搭建舞臺,讓群文作品“磨得精、走得遠”;以雙機制扶持培育梯隊,讓群文發(fā)展“根基穩(wěn)、后勁足”。未來,廣州將圍繞文化強市建設,強化創(chuàng)新驅動、融合發(fā)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fā)展,建設自下而上、以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制,實現供需有效對接,滿足群眾多樣化、高品質的文化需求。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