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東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雜花野草那未經雕飾的天然之美,超凡脫俗的精神氣質,甘于寂寞的隱忍品格,成為歷代文人畫士不惜筆墨描繪的物象。這其中,蘭草、蘆葦和紅蓼,尤其受到青睞。
蘭草性喜溫暖濕潤的山林坡地,其葉片疏朗,挺拔勁健,極具觀賞價值。明代宋濂曾云:“蘭為瑞草……每行逶迤深谷間,微風忽過而清馨悠悠遠聞。”將蘭草引入畫作的第一人,據說是南宋畫家趙孟堅,其好友周密如是記述:“趙孟堅墨蘭最得其好,其葉如鐵,花、莖亦佳……前人無此作也。”
![]()
為刻畫出蘭草清秀文靜、淡雅高潔的氣質,趙孟堅所作清雅俊爽。他那幅傳世之作《墨蘭圖》,筆調勁利而舒卷,意境清幽而雅致。圖以淡墨繪蘭草兩叢,呈放射狀的葉片俯仰伸展,參差錯落,開合自然;土坡以飛白輕掃,略加點苔;蘭花盛開,如蝴蝶翩然起舞;濃墨點蕊,與葉、花形成強烈對比。畫面左側自題“六月湘衡暑氣蒸,幽香一噴冰人清”,寄托著作者孤高脫俗的文人情懷。
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是畫蘭妙手,他的蘭花構思奇特,用筆爽利,畫意高古,將蘭草的作畫技法推向率意、冷艷、簡約的巔峰。八大山人作有一幅《空谷幽蘭圖》,在空曠的山野石縫間,一高一低、一正一欹分布著兩叢蘭草,間以幾株幼竹渲染;一只鳥兒悠閑地飛落在大石上,石下是左高右低的土坡,坡上一叢濃淡相宜的蘭草搖曳生姿,與巨石上的蘭草遙相呼應;綜觀全圖,一種悠然、孤寂、脫俗的氣息撲面而來。八大山人的這幅蘭石圖,真正渲染出了“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的意境。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草木凋零的暮秋,潔白、蓬松的蘆花裝點著江河湖澤、池塘溝渠。颯颯寒風中,輕柔的蘆花四處飄零,觸景生情,漂泊在外的游子往往會鄉愁綿綿,思緒萬千,于是,“苦竹林邊蘆葦叢,停舟一望思無窮”這樣的詩句應景而生。感慨的人多了,蕭瑟秋風中的蘆葦、大雁、淺灘,便成了一道冷艷的風景,文人以辭章詠嘆,畫士用妙筆留影。
唐代韋鑾的《蘆雁圖》,是目前已知最早描繪蘆葦的花鳥畫作品。圖中左下側繪蘆葦三株,姿態各異,簡括明快,饒有情趣;右上側留取大片空白,借代淫雨霏霏、連月不開的天空;右側一株莖稈高大,形象完整;上立一鳥,枝活葉動。中間一株延展畫外,給人以空間遼闊之感。左側一株呈欹斜之勢,既打破了畫面的空間平衡,又化開為合,生發出顧盼掩映之姿,營造出自然靈動的意境。
![]()
繼韋鑾之后,歷代畫家紛紛效仿,清代畫家邊壽民成為又一高手。邊壽民所作蘆葦形象生動,擺脫了前人繁細的表現手法,刪繁就簡,形神兼備。他以寫竹之法繪蘆葦,饒有風骨,疏而道勁,濃淡、枯潤、疏密兼而有之,多以赭墨繪灘頭、蘆葦,雅淡有致,深得遺貌取神的妙趣。
紅蓼莖稈俏麗,枝葉扶疏,因其生存能力極強,既喜水又耐旱,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故而被文人雅士視為堅韌頑強、志存高遠的象征;而在文人心中,紅蓼株形典雅,又寄托著思念故土、想念親人的美好寓意。
![]()
宋徽宗趙佶對紅蓼情有獨鐘,他筆下的紅蓼形象不計其數。他所作的那幅《池塘晚秋圖》,起首便是一株姿態靈動的紅蓼,契合著“水鄉占得秋多少,岸岸紅云是蓼花”的詩意。畫中紅蓼呈迎風招展之姿,莖稈三枝,上開下合,高低有致,疏密有度;既顧盼生姿,又主次分明。
齊白石出生于江南水鄉,對紅蓼的形象自然再熟悉不過。他北漂之后,尤其是步入老年,思鄉之情在所難免,紅蓼便成了他寄托情感的尋常載體。齊白石曾作有一幅《紅蓼蜻蜓圖》,“綠萍合處蜻蜓立,紅蓼開時蛺蝶飛”,一只紅色的蜻蜓盤旋于紅蓼之上,紅蓼的花序色彩明快,鮮艷奪目,給人以熱烈奔放之感,巧妙地表達出齊白石童年記憶中家鄉那無比美好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鳥,濃烈的鄉愁仿佛在筆墨間流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