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忌諱死板僵硬,就像“印刷體”雖然規范,但筆法單一、氣韻全無,這不是書法;草書忌虛浮油滑,就像“江湖體”,寫得“龍飛鳳舞”,但是淺薄雜亂,沒有出處,只能蒙騙外行、誤導學者!
![]()
我們常說“草書不規范,鬼神也難辨”,學習草書,一定要懂“草法”,從魏晉開始,草書筆法只在家族、師徒中交流,向來是“不外傳”的秘訣,常人很難有機會參悟。魏晉草法以王氏家族為正宗,王羲之非常注重筆法的保密性,曾囑咐“千金毋傳”。
![]()
這些草法,在歷史流傳中,并沒有形成體系,給后來學習草書者,帶來很大困擾,好在隋代一位“掃地僧”,將它們公布于眾,此人就是智永,王羲之的七世孫。他費時40年,把自家和其他古人的“草書秘訣”徹底破解。
![]()
后人根據智永傳下來的筆法,將其濃縮成一本《草訣百韻歌》,全文共計1000余字,以五言律詩寫成,朗朗上口、淺顯易懂,每一個草書字都取自王羲之《十七帖》等手札,內涵涵蓋字體偏旁、部首的寫法、相似字的區分。
![]()
通過讓臨摹者從細節上了解草書,知曉細微差別的重要性,并加以楷書標注,讓學書者能精準辨讀。不夸張地說,如果能把這本帖吃透,草書也就直入魏晉,不會被寫丑書者“誤導”了。
我們以其中幾句為例,作一講解:“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 左阜貝丁反,右刀寸點彎。”
![]()
“十”“朱”“知”“奉”“己”這幾個字注意細節區分。“十”的草書是簡單的橫畫加豎畫;“朱”是在“十”的基礎上,上下各加一點;“知”的草書是左邊簡化后,右邊用“十”的形態代替;“奉”和“己”則是結構里含“十”的變形。
![]()
“三”“口”是用來代指“言”和“宣”的草書簡化法。“言”字上部簡化為三個短橫,下部用“口”,所以說“三口代言”。“宣”字下半部分寫草書時,“言”部直接用“三口”的簡化形態。
![]()
“左阜貝丁反”:“左阜”就是左耳旁,草書里要“反寫”,橫折鉤簡化成向左的彎筆“貝”和“丁”當左偏旁時,也得“反”著簡化,“貝”的豎提變成向左的彎,“丁”的豎鉤起筆向左帶,避免和右偏旁混淆。
![]()
“右刀”是右刀旁,草書不寫兩豎,常簡化成一個點加短彎,“寸”當右偏旁時,豎鉤要寫成帶彎的筆,最后一點要落在彎筆旁邊。
![]()
可以看出這部《草訣百韻歌》字字珠璣、干貨滿滿,值得詳細學習。市面上的《草訣百韻歌》版本較多,臺北故宮這一版是保存最完好、筆法細節最清晰的。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