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蘇州園林,你會想到哪個?是旅游宣傳片中的拙政園?還是名聲在外的網師園?你印象中的園林是否皆是修繕一新的模樣?然而,園林的歷史如此之悠長,經歷過的滄桑難以為人所知。
今次發一組蘇州園林的老照片,因為有了舊時人物的活動和園林榮枯時候的模樣,這些園林也就顯出了她的與眾不同。這些照片也就從一般的風光景物畫面一躍而提升成為記錄時代變遷、反映園林滄桑的見證。
網師園
網師園位于蘇州古城東南隅,南宋侍郎史正志最初在這里建造萬卷堂,堂側建花園“漁隱”。清乾隆年間,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得后重新浚池疊石,筑堂構室,沿史氏“漁隱”義,名網師園。
![]()
20世紀50年代修復前的大門
![]()
20世紀50年代修復前的門廳內部
該園占地0.6公頃,被稱為蘇州小園極則,也是中國園林“以少勝多”的典范。
![]()
上圖:1918年瑞典喜仁龍教授來華考察,拍攝了大量園林照片,于1949年出版《中國園林》一書。該圖為他當年所攝的月到風來亭。
![]()
20世紀50年代維修中的月到風來亭。
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典型例證,與拙政園、留園、環秀山莊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潭西漁隱洞門
![]()
20世紀50年代修復前的樵風徑
![]()
20世紀50年代修復前,中部水池東岸云岡及引靜橋
![]()
20世紀50年代的鐵琴及庭院
![]()
20世紀50年代修復前的小山叢桂軒
網師園保持了蘇州舊時世家完整的宅、園相連風貌,全園分為東部住宅區,中部山水花園、西部別院。
![]()
20世紀50年代的竹外一枝軒
![]()
20世紀50年代整修前的南宋古柏及竹外一枝軒
![]()
20世紀50年代的竹外一枝軒
西部殿春簃原為書院,20世紀80年代初建造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內的“明軒”即以此為藍本。
![]()
![]()
![]()
50年代修復前的殿春簃
國畫大師張善孖、張大千昆仲,以畫虎著稱,20世紀30年代寓居于此,豢養乳虎,以觀動態,死后埋葬山石之旁。張大千曾特書“先仲兄善孖所豢虎兒之墓”題字。1986年刻石嵌于軒前壁間,以志紀念。
![]()
清代,嘉定學者錢大昕作《網師園記》。嵌于大廳廊間。讀此文,當可知當時勝景。
滄浪亭
滄浪亭位于蘇州古城南,是蘇州現存最古老的園林,占地約1.1公頃。五代時是廣陵王錢元璙近戚中吳軍節度使孫承祐的池館,百年后漸廢。
![]()
1917年的滄浪亭外部景觀
北宋慶歷五年(1045),著名詩人蘇舜欽遭貶至蘇,見孫氏遺址高爽靜僻,遂以四萬錢購得。并以《楚辭·漁父》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建滄浪亭。自號滄浪翁,作《滄浪亭記》。
![]()
20世紀20年代,滄浪亭為公眾活動和文化場所。1925年美術專科學校租用園內三賢祠屋,1927年校長顏文樑受蘇州公益局聘為滄浪亭保管員,學校亦遷入。圖為當年園林大門兩側分別掛著蘇州美術館和蘇州美術專科學校的牌子。
![]()
20世紀20年代的滄浪亭外景
![]()
20世紀20年代由蘇州美專實用美術科拍攝的滄浪亭外景,一水之隔為可園和結草庵。
![]()
20世紀20年代由蘇州美專實用美術科拍攝的“五百名賢祠”庭院。
![]()
20世紀30年代的滄浪亭外景,釣魚臺、面水軒復廊相連。
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增補名單。
![]()
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滄浪亭外景,觀魚處、復廊、面水軒臨水而建,滄浪亭踞于后方土山之巔。
![]()
20世紀50年代的滄浪之水,荷花滿塘
園中山上古木參天,山石嶙峋,北面與園外小河相傍,自然開朗,為借景之佳例;山巔滄浪亭,為清康熙年間重修,亭柱上所刻“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的楹聯,寫出了滄浪亭的意境。園內多竹,又有清代增建的五百名賢祠,康熙皇帝御碑,文徵明石刻像,林則徐詩碑等文物古跡。
耦園
耦園位于蘇州城東小新橋巷,為晚清名園,占地0.8公頃。園林一面臨街,三面環水,門前宅后均設有河埠,可從水陸兩路進出,“人家盡枕河”的風貌由此得見,在蘇州園林中獨樹一幟。
![]()
20世紀50年代的聽櫓樓外景
![]()
20世紀50年代的雙照樓外景
![]()
20世紀50年代的雙照樓舊觀
同治十三年(1874),園歸安徽巡撫、兩江總督沈秉成所得,大事擴建,遂成今狀,東、西為園、住宅居中的格局,又因其繼室嚴永華工丹青、嫻詞賦,夫婦唱和有《聯吟集》,十分相得,自為佳耦,故易名為耦園,既是兩園相連的寫照,也寓有沈氏夫婦雙雙偕隱之意。
![]()
20世紀50年代城曲草堂舊觀
![]()
20世紀50年代城曲草堂前庭院
1965年東花園修復開放,1994年耦園全部修復開放。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增補名單。
![]()
20世紀50年代修復前西部花園一角
![]()
20世紀50年代修復中的耦園一角
![]()
20世紀50年代東部花園雪景
![]()
![]()
20世紀50年代修復中的東部山水間
其園林特色是以小見大,既有精致營構,又有寫意布排,東部中列山水,以山為主,以池襯托。黃石假山模山范水,岡巒絕壁,峽谷蹬道,疊筑自然逼真,略偏軸線一側,位置得宜,可從不同角度欣賞。假山四周環以重樓廊屋,逶迤相續,高低錯落,與山水相呼應。風格佳麗,別具一格。
![]()
![]()
![]()
![]()
20世紀50年代東部花園宛虹杠景觀
其他園林
惠蔭園始建于明,其太湖石水假山為疊石大師周秉忠作品,仿西山林屋洞所筑,以“小林屋”著稱。清初曾名洽隱園,同治年間改建為安徽會館。抗戰以后部分建筑散為民居和學校。2002年重修。
![]()
![]()
民國初年的惠蔭園
![]()
民國初年蘇州名流在惠蔭園合影
曲園為晚清國學大師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4)所建,戰地0.33公頃。形如曲尺,又取“曲則全”之意,故名曲園。景觀簡約素雅。1982年修復,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曲園 春在堂
暢園,清代宅院。花園面積0.14公頃,位于住宅的東側。1959年由蘇州市園林管理處接管,1989年修復。園以水池為中心,建筑環水而建,廳堂、石舫、小橋次第構設,景物眾多,層次豐富,為蘇州小型園林代表作。
![]()
暢園池西南山上的待月亭和曲廊一角
![]()
東部六角亭延輝成趣
![]()
20世紀50年代暢園中的憩間與曲廊
![]()
主廳留云山房南面景物
可園為清代園林,原為滄浪亭的一部分。嘉慶年間在此設正誼書院。1914年改為江蘇省第二圖書館,至抗日戰爭爆發前,藏書近13萬冊,是當時全國藏書較豐富的圖書館之一。園以水池居中,池邊點石疊岸,廊軒相鄰,北部土山遍植梅花。
![]()
圖書館員工在可園合影
殘粒園為晚清園林,原為揚州鹽商住宅。以李商隱“紅豆啄殘鸚鵡粒”詩意命名,園僅0.014公頃。1929年歸畫家吳待秋,現仍為吳氏后人居住,是現存的蘇州古典園林中唯一仍由園主后人居住的私家園林。
![]()
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園內山亭括蒼亭
![]()
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殘粒園圓洞門
![]()
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水池與石磯一角
說明:本文文字來自于《蘇州園林名勝舊影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