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很簡單:你訂了一臺SU7,排產周期30多周,車影子都沒見著,銷售突然通知你:“7天內補齊20萬尾款,不然5000定金沒了。”
小米若真想做“高端”,就該明白:高端不是價格標簽,而是對契約精神的堅守。車可以晚點造,但不能提前收錢還理直氣壯。否則,今天你失去的不只是訂單,更是整個品牌賴以生存的信任根基。
小米汽車最近惹了眾怒,不是因為車不好,而是因為“車還沒造出來,錢先全交齊,不交就沒收定金”。
一句“尾款7天內付清,否則視為違約”,直接把數萬準車主逼到了墻角。更諷刺的是,這紙公告還是在深夜悄悄發的,像極了怕人看見的“霸王條款”。
![]()
有車主提出“驗車后再付款”,竟被威脅“取消訂單”。
杭州一位用戶去年4月訂車,付完尾款后交付時間直接從7月推遲到今年4月,整整拖了9個月。這不是買車,是給小米當長期無息貸款。
小米辯稱,這只是針對“高風險用戶”:比如提過延遲交付、分期配合度低,或“疑似不想提車”的人。可問題是誰來定義“高風險”?標準模糊、流程不透明,普通用戶根本無從申訴。
客服一句“以交付專員通知為準”,等于把生殺大權交給了基層銷售,而他們背后的KPI壓力,可想而知。
法律界早已炸鍋。
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廖建勛律師直言:車輛尚在排產階段就強制全款支付,嚴重違背交易慣例,將全部風險轉嫁給消費者,涉嫌“格式條款無效”。
![]()
中國互聯網協會法工委也指出,若合同單方面免除經營者責任、限制消費者權利,可能直接被認定為違法。
更扎心的是行業對比。特斯拉、蔚來支持驗車后付款;比亞迪、吉利等傳統車企普遍提車時結清尾款。唯獨小米,開創了“車未下線先掏全款”的先河。
雷軍曾公開承諾“支持驗車后付尾款”,如今卻玩起文字游戲,協議里寫的是“企業有權隨時通知付款”,承諾成了空頭支票。
![]()
有人替小米喊冤:產能緊張,怕黃牛囤單,提前收款能篩出真實用戶。這話聽著合理,但執行起來卻傷及無辜。
真正炒車的黃牛,早有門路轉單,反而是老實排隊的普通用戶,被一刀切地當成“棄單風險戶”。為了退5000塊定金,甚至有人想出“假結婚過戶再離婚”的荒唐招,這不是黑色幽默,是消費者被逼到絕境的真實寫照。
小米靠雷軍個人IP和“性價比信仰”收割了海量訂單,如今卻用一紙冷冰冰的協議,把信任兌換成現金流。粉絲經濟可以快速起量,但若缺乏對用戶的敬畏,再高的熱度也會反噬。
![]()
社交平臺上“小米汽車霸王條款”話題播放破5000萬,一句“買小米圖的是信任,這次它給不起”,戳穿了多少人的幻滅。
車企競爭的下半場,拼的不是參數,是底線。當一家公司開始用合同優勢地位壓制消費者,用模糊規則規避交付責任,再炫酷的SU7也不過是一具沒有靈魂的金屬殼子。
![]()
別等到用戶集體退訂、口碑崩盤才想起:消費者不是韭菜,信任更不是一次性消耗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