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課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第一陣地,上好一堂法治課是一線法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一堂鮮活的法治課,要敢于實現四個關鍵轉變,使其有溫度、有互動、有延伸、有回響,讓法治精神真正融入學生的血液。
一是案例之變,即案例從“遙遠文本”變為“身邊故事”,讓教學擁有溫度。法治課的案例選取需遵循選材“貼”和呈現“真”這兩個原則。首先,貼近學生身邊故事。如以一名高中學生陷入網絡追星騙局、損失10萬元的真實事件作為教學主線,讓案例可感、可觸。其次,呈現學生真實活動。引入采訪實錄、采訪視頻等第一手資源,通過真實的畫面、聲音和情感,打破課堂與生活的壁壘,讓課堂有溫度。
二是角色之變,即學生從“被動聽眾”變為“主動探索”,讓課堂充滿互動。法治課教師需通過設計驅動性任務,采用角色轉換、技術賦能協調學習方式等,如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化身為采訪記者、校園反詐宣傳者等角色,在互評、辯論、協作中完成思維碰撞、成果創造和素養提升。
三是場域之變,即課堂從“封閉教室”變為“開放實踐”,讓學習獲得延伸。教師可通過學習任務單創設“課前走進社區、課中鏈接社會、課后影響家庭”一體化的學習閉環,打破課堂的時空限制:課前讓學生走進社區采訪調研,將真實案例和問題帶入課堂;課中邀請警官為學生開展反詐宣講,將社會資源轉化為教學輔助,形成教育合力;課后布置“家庭防詐調查”等實踐任務,實現學生帶動家庭、家庭影響社區的育人效果。
四是評價之變,即評價從“知識考查”變為“素養發展”,讓成長留下回響。教師可通過設計“參與態度+活動能力+知識建構+素養養成”課程四維評價量表,將傳統的考查式評價轉變為成長檔案式的過程性評價。即時反饋學習信息,不僅有利于學生動態調整學習策略,又有利于形成學生完整成長軌跡檔案,讓法治素養的提升變得可見、可評、可感。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實驗教育集團華僑城高級中學)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5日 第04版
作者:王瑋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