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網11月6日訊為深入推進新課標落地,構建核心素養導向的高品質語文課堂,探索“學為中心”的教學新思路與新策略,日前,成都市錦江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小學開展“2025秋季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活動。本次活動以“素養導向,‘學為中心’”為主題,吸引了眾多中高段語文教師的積極參與。活動特邀錦江區小學語文教研員龔萍老師蒞臨指導。
賽前磨礪,傳承“傳幫帶”精神
在競賽的籌備階段,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傾囊相授。他們充分發揮“傳幫帶”的作用,指導年輕教師反復修改教案,在多次試講中精心打磨每一個細節。
![]()
初賽與復賽中,教師們著力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真實好奇心,引導他們在真實探索中實現知識的有效運用與能力的真實發展,切實推動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中落地生根。最終,五位教師脫穎而出,成功晉級決賽。
決賽現場,教學智慧的碰撞
決賽現場,參賽教師們各顯神通,積極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采用群文閱讀、同課異構等形式,圍繞同一教學目標設計多種教學方案,呈現了多節特色鮮明、質量較高的課例,體現了敢于突破的勇氣與優良的專業能力,展現了多樣化的教學風格。
![]()
四年級的夏冠宇老師和羅藝老師以神話單元為切入點,分別以《尋找他們的封神之路》和《盜賊VS英雄》為主題,展開了精彩的群文教學。夏老師針對四年級學生特點,以“非創世神封神之路”為探究主題,教給學生“抓關鍵詞概括內容、抓句子品析品質”的閱讀方法,通過對比三篇神話的異同,引導學生感悟堅持不懈的民族精神,打通課內閱讀與課外拓展的聯結通道。
![]()
羅藝老師立足神話群文閱讀,以“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概括三篇神話內容,通過對比人物“盜”行的目的與代價,開展“盜賊還是英雄”的思辨討論,讓學生深刻領悟“盜亦有道”的內涵,有效培養學生的對比整合與辯證思考能力。
![]()
尹縉杰老師則從古詩體裁出發,以《一湖千面,觀西湖的別樣美景》為主題,通過比較西湖晴雨時的美景和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美景組文展開教學,以“讀、講、圈、想”四步學法,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三首古詩。不僅如此,他還借助圖片、AI視頻等資源,讓學生在想象與表達中體會詩歌意境,不斷提升自然審美與文化表達能力。
![]()
陳永春老師和胡若男老師聚焦六年級微型小說《橋》的教學,以“悟人性光輝”為核心任務,緊扣環境、情節對人物塑造的作用展開教學。陳老師通過抓環境變化與人物細節,在批注、對比朗讀、句式訓練等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感受老支書這位黨員一心為民的崇高形象,初步建構小說三要素之間的關聯認知,實現文本理解與精神境界的升華。
![]()
胡若男老師緊扣小說的三要素,按洪水上漲的層次設計遞進式教學活動,通過“揪”“推”“吼”等關鍵詞品析、環境擴寫訓練、結尾思辨等學習活動,一步步深化學生對老支書形象的認知,讓學生切實體會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作用。
專家點評,引領前進方向
賽后,龔萍老師對本次競賽進行了高屋建瓴的點評。她高度肯定了錦江區教科院附小教師團隊的研究水平,稱贊“傳幫帶”精神落地見效,老教師有情懷,青年教師有成長。
![]()
龔老師在點評中強調,針對群文閱讀的教學,議題開發要依托教材,聯動課內課外,選文要突破同質化窠臼,嘗試異質式、平行式、沖突式、互文式等多樣類型組文,在教學中增加表達輸出環節,實現“教—學—評”一體化推進。
![]()
“一堂好的語文課需兼具‘知、智、情’的協同發展——學科知識扎實、思維訓練到位、情感體驗深刻。”龔萍老師還指出,教師要強化年段意識,低年級側重基礎思維啟蒙,中高年級注重思維進階,要引導學生從“有依據的表達”走向“關聯化的思考”,同時以結構化思維設計教學,通過學習支架、任務驅動,讓學生真正“學會閱讀、學會表達、學會思考”。
此次競賽以賽促研、以賽啟思,以評提質,為錦江區教科院附小的語文教師搭建了學習交流和發展提升的平臺。未來,學校將繼續深耕課堂教學,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在“學為中心”的教學道路上不斷探索創新,讓真實研究成為提升教學質量的有力支撐,讓每一堂語文課都成為學生思維成長的沃土,不斷在“真情境”中激發“真好奇”,在“真探索”中促進“真運用”,最終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真發展”。(周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