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法治課作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對提升青少年法治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言不合,切勿“開盒”》的課堂教學,探索了有共鳴、有參與、有回響的新時代中學法治課創新路徑。
精準錨定“共鳴點”,升華課堂溫度。“共鳴點”是指那些能瞬間連接學生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與認知興趣的教學切入點,其核心在于將抽象的法律條文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現實關切。課程中將網絡空間比作盒子,以此貫穿所有教學環節:從上課伊始現場打開盒子抽取個人信息張貼在黑板上,到最后關上盒子為其上鎖。其間,結合未成年人因追星糾紛引發的案例展開探究,通過具象化教具、真實案例與情感引導的三維聯動,使法治課堂升華為具有情感溫度與生活實感的浸潤式教育場域。
巧妙設計“參與鏈”,激發思辨深度。“參與鏈”是一系列環環相扣、旨在將學生從被動接收者轉變為主動建構者的課堂活動設計,是讓學生的大腦“動”起來,在深度參與中強化法治思維。課程圍繞“開盒掛人”設計了階梯式探究鏈條:首先引導學生解構“開盒掛人”的動因,繼而分析其危害,并聚焦法律責任,系統梳理法律后果,最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從不同維度提出治理建議。全過程通過知識調用、案例比較與法理整合的認知訓練,使學生在觀點碰撞中深化法治原則理解,實現思辨能力的實質性提升。
持續關注“回響場”,延伸育人廣度。“回響場”是指法治教育的效果超越課堂,在校園生活、家庭社會乃至學生未來人生中產生的持續性影響,其關鍵是設計讓學習效果得以強化、延伸和實踐的路徑。課程的作業設計要求學生完成一份反“開盒掛人”安全手冊,以手抄報或電子海報形式完成可視化呈現。此項任務可幫助學生提升信息篩選、藝術表達與法治宣傳能力,完成從認知內化到實踐外顯的轉化過程。同時,通過學生與家人合作完成作品,在校園和社區公開展示,可有效拓展法治教育的輻射維度,推動法治素養在真實情境中落地生根。
(作者單位:重慶市渝中區第三十中學校)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5日 第04版
作者:王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