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4日夜,重慶桂園的臺燈只剩昏黃一圈。蔣介石忽然將一份電稿推到王世杰面前,低聲丟下一句:“這幾行字,你來簽。”電稿里夾著“外蒙古現狀予以維持”八個字,括弧之外再加“蒙古人民共和國”五字,看似平淡,實則將中國領土拱手送出。王世杰遲疑片刻,提筆落款。墨跡尚未干,他已意識到這一步日后必招罵名,卻已無路可退。
倒回四十多年,1891年,王世杰出生在湖北崇陽一戶清寒人家。年輕時的他沾著辛亥風潮的硝煙,守過武昌城墻,也在黎元洪都督府擔過秘書。一場“二次革命”撲滅理想,他遠渡英倫、法蘭西,揣回了倫敦大學政治學碩士和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兩張燙金文憑。彼時的他認定,美國“三權分立”與英國“議會政治”才是現代國家的脊梁,對孫中山倡導的“五權憲法”興趣寥寥。
1920年代,北京大學法科教室里,他與李大釗討論憲政,與胡適、林語堂在《現代評論》上交鋒。課堂之外,他也暗暗琢磨政治舞臺。1927年,寧漢分裂的煙塵讓他看清:留在武漢只會被左派架空,去南京或許能“匡扶時局”。于是,他攜手蔣介石,成了南京政府最早的法制局長。彼時頒行的《反革命治罪法》《勞資爭議處理法》等,大多出自他的筆下,也因此給他貼上“反動法律匠”的標簽。
1929年他兼任武漢大學校長,心里卻放不下權力。蔣介石每到漢口,總要請他“授課半日”。久而久之,校長職務成了遮風擋雨的招牌,真正的舞臺仍在南京政壇。1933年,他被胡適舉薦接過教育部長的印信。半年不到,國民黨元老們以“學者治教,輕政務”為由將他趕下臺。挫折伴著機遇,蔣介石隨即安排他出任軍委會參事室主任,從此躋身核心幕僚團隊。
抗戰年月,王世杰最大的興趣已不在法條,而在外交。他自認“國際聯盟條約訂得滾瓜爛熟”,每天翻閱外電,自詡“熟讀歐洲政局”。軍委會上,王寵惠一句話頗酸:“我做外交部長,最大障礙不是主席而是王世杰。”對任何公函,他總有不同意見,最后干脆直接插手。他的用人標準“學識高于經驗”,于是胡適進駐華盛頓;郭泰祺、錢端升接連走馬上任。胡適提出“四不主義”,不談借款、不談軍援,讓蔣介石急得直跺腳;郭泰祺公款買公館、周末黃山泡溫泉,引得委員長日記里連寫“無恥”;錢端升更離譜,代表團赴倫敦前竟給英方寫信指責重慶政府“反英”,結果中英關系雪上加霜。
![]()
王世杰本人也屢出“驚人之論”。歐洲局勢緊繃時,蔣百里判斷“歐戰有利我”,他卻斷言“一旦歐戰爆發,三月亡國”。應對方案竟是再度搬出國際聯盟第十六條,寄望各國經濟制裁日本。蘇聯提出軍事援助,他想出“蘇借美款再轉貸中國”的曲線操作,還要求莫斯科提供“志愿技術部隊”。這些構想聽上去理性,現實卻毫不買賬。
![]()
1945年3月,外電傳來《雅爾塔協定》細節,蔣介石派宋子文、蔣經國遠赴莫斯科。談判桌上,當蘇方堅持“外蒙古獨立”寫入條約時,宋子文猶豫了。蔣經國急電重慶,蔣介石卻認定“外蒙早非我有”,只剩落款難題。宋子文不愿背鍋,辭呈拍案而去。兩天后,王世杰披掛上任,帶著“既成事實”簽字。史書翻到這一頁,外蒙古離心獨立的戳印點名是他。
1946年,《中美商約》草簽。其內容在通商、航運、關稅等方面處處傾斜美國。王世杰仍舊執筆。一眾中央社記者圍堵在官邸外,劉建群怒指其鼻:“你我訂‘平等’條約,你吃我一碗,我吃你三碗,這叫平等?”這番話如寒風刮過,他卻只能苦笑。
![]()
敗退臺灣后,蔣介石欲扶他做行政院長,他堅辭不就。理由簡單:當年幫老蔣辦成的事,光環在蔣;辦砸的事,黑鍋在己。1953年,臺當局以“舞弊”名義將他查辦,昔日紅人淪為閑人。此后的二十八年,他守在淡水小樓,寫書、讀史、偶爾憶漢口老友。自知聲名狼藉,他再不碰政務。
1981年,王世杰病危,囑家人立碑只刻“前國立武漢大學校長王雪艇先生之墓”。一個曾在國民政府最高層呼風喚雨的人,臨終卻只愿以“校長”自居。外人或許譏笑他“幡然悔悟”來得太遲,然而在他自己看來,那方校園才是人生最干凈的角落。
有意思的是,他的學術著作《比較憲法》早年對“五權憲法”只字未提,政治生涯卻始終圍著蔣介石的“五權”打轉。兜兜轉轉一甲子,他才發覺:光靠紙面上的國際法與抽象的憲政理念,扭不過現實的鐵拳。對40年代中國外交的屢次誤判,也許并非智識不足,而是他始終想用課堂里的邏輯去丈量槍炮下的世界。試想一下,若當年他只做武漢大學的王校長,歷史課本里大概不會留下那抹尷尬的簽名。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