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張曉衡
10月29日至11月2日,素有“歐亞消化內鏡學術風向標”之稱的俄羅斯國際消化內鏡年度學術會議在莫斯科召開,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消化醫院院長于紅剛教授率領學科專家團隊再度參會。這不僅是于紅剛教授第三次代表中國消化學界受邀亮相該國際頂級學術舞臺,同時其團隊成員中的青年醫師萬新月、黃旭等人也憑借內鏡診療技術與創新成果,成為會場焦點。
![]()
10月29日的手術演示環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醫生萬新月帶來的高難度胃竇早癌ESD(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操作引發全場關注。此次手術演示的胃竇早癌病變直徑達6厘米,橫跨胃竇、胃角等關鍵解剖部位,屬于臨床公認的高難度手術類型——該部位黏膜層次復雜,剝離過程中極易出現出血與穿孔風險。
![]()
萬新月醫生進行ESD手術展示
手術演示過程中,萬新月精準掌控內鏡設備,清晰暴露黏膜下層結構,剝離與止血操作一氣呵成,全程無并發癥發生,展現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在消化道早癌微創治療領域的成熟技術,俄羅斯消化內鏡協會主席Fedorov Evgeny教授評價稱,這是教科書級別的ESD操作,充分體現了中國醫師的精湛技藝。
![]()
黃旭醫生在大會上做《放大染色內鏡使用》研究報告
11月1日的主旨報告環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青年醫生的兩項創新成果分享持續點燃會場熱度。其中黃旭以《新型放大內鏡的臨床應用》為題,系統闡述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在消化道早癌篩查中的技術突破——通過放大染色內鏡與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的聯合應用,將胃早癌識別準確率提升至90.2%以上,這一數據遠超國際平均水平。其展示的典型病例與操作規范,為歐亞各國醫療機構提升消化道早癌檢出率提供了可復制的方案。
![]()
萬新月醫生做《內鏡下經膽囊管膽囊取石》研究報告
隨后,萬新月分享的《內鏡下經膽囊管取石術:一種新的治療路徑》,針對無擴張膽總管結石這一國際臨床難題提出創新解決方案。該技術通過自然腔道介入,無需切開膽總管即可清除結石,相比傳統外科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無T管留置等優勢,術后患者1-2天即可出院,并發癥發生率低于1%。其展示的30余例成功病例數據引發俄羅斯、土庫曼斯坦等國醫師的密集提問,現場交流持續近一小時。
會議期間,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于紅剛教授團隊還重點展示了全球首創的消化內鏡人工智能輔助系統“內鏡精靈”(ENDOANGEL)的最新成果。該系統可實時監測檢查盲區,提升早癌檢出率兩倍以上,目前已在意大利、德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44個國家及地區的1000多家醫院落地應用,協助發現早癌及癌前病變超13萬例。展臺前,多國醫師現場體驗“內鏡精靈”系統操作,對其高達95.3%的盲區識別準確率贊嘆不已。
在互動交流環節,來自俄羅斯莫斯科國立謝馬什科第一醫科大學、土庫曼斯坦國家醫學中心等機構的醫師紛紛圍繞技術細節展開深度探討,其中8家歐亞國家的醫療機構明確表達了選派醫師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進修的意愿,并希望引進“內鏡精靈”系統與微創取石技術。這一熱烈反響,正是歐亞消化內鏡領域從技術交流邁向戰略協同的生動寫照。
![]()
于紅剛教授在大會上做結直腸ESD操作經驗分享報告
作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和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單位,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一直秉持著“走出去 + 引進來”的學科發展戰略。于紅剛教授表示,診療技術的創新突破和青年醫師的成長是學科發展的核心動力,本次國際交流不僅展示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在消化內鏡高階操作與人工智能研發領域的雙重優勢,更搭建了跨國醫學合作的橋梁。依托本次會議達成的合作意向,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將在技術推廣、人才交流等領域與歐亞各國深化協作,為后續國際醫學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此次莫斯科之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專家團隊以手術演示、專題報告、技術展示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彰顯了中國消化內鏡領域的創新實力。從ESD技術的精準實施到人工智能的臨床應用,從單病種治療突破到標準化方案輸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正以實際行動推動中國醫學成果走向世界,為全球消化健康治理持續貢獻“中國智慧”。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