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上觀新聞)
![]()
![]()
![]()
人類對自然的認知始于對未知的探索。這種探索拓寬視野,更讓心靈獲得自由。
《蒙古草原紀行:安德魯斯動物考察手記》(以下簡稱《蒙古草原紀行》)記錄了20世紀美國探險家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夫婦在中國華北及蒙古地區的科學考察,讓讀者可穿越時空,感受草原的壯美與人文的獨特。這部百年手記再現了草原原始風貌,更以飽滿的生命力,引發讀者深刻共鳴。書中的珍稀動物令人驚嘆。這些罕見的生靈在安德魯斯的筆下重煥生機。
1918年夏,身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博物學家的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攜妻子踏上漫漫旅程,他們的主要目標是為科學研究采集哺乳動物的標本。在隨后的兩年時間里,他們的足跡遍布中國華北與蒙古的廣袤土地。
初入草原,一切充滿新奇。他們策馬追逐羚羊,體驗馬背速度;學習設置陷阱,考驗耐心、毅力。這些于他們是刺激探險,對蒙古族人卻是生存根本。
游牧生活遠非“新鮮”二字可概括。需常年觀察動物習性,精通騎射,掌握鞣制獸皮等技能。隨處可見的皮制品彰顯著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差異。
蒙古高原景色優美,但氣候嚴酷。夏燥冬寒,春秋風沙肆虐。一場沙塵暴就足以讓人迷失方向,熊、狼等猛獸更潛藏威脅。正是這樣的環境,鑄就了蒙古族人的強健體魄和協作精神。
安德魯斯細致刻畫了豐富地貌:起伏的草原如波濤涌向天邊,北部的森林生機勃勃,沙漠中適應干旱的動植物煥發出頑強的生命力。
在色楞格山谷,考察隊與獵人次仁多吉一家共同生活,這為了解蒙古文化提供了契機。“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隨季節遷徙牧場,深刻影響了民族性格。
在艱苦流動的環境中,個人必須堅韌獨立,族群必須高效協作,這鍛造了蒙古族人堅毅、熱情的性格。文化差異曾引發困擾,但純良天性最終彌合分歧,維系了真摯友誼。
事實上,《蒙古草原紀行》不僅是科考記錄,更是動人的探險敘事。作者摒棄學術語言,以敏銳視角和生動筆觸,描繪北方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本書既科學、嚴謹,又充滿刺激。
其中,40余幅珍貴照片尤為難得。它們讓讀者親眼見證未被現代文明改變的荒野:在沙丘奔騰的羚羊、月光下的營地篝火、罕見的高山生靈、淳樸的蒙古牧民。對久居都市的現代人來說,這是一次精神放逐。
安德魯斯是傳奇探險家,他的人生堪稱現實版《奪寶奇兵》。從1908年阿拉斯加科考,到1916年深入亞洲,他用半生丈量世界荒野。
他因發現恐龍蛋化石而聞名,更以“亞洲動物考察團”的壯舉,收集了無數珍貴標本。他的著作中躍動著永不滿足的好奇心。
百年前的蒙古草原,在他的筆下既是動物樂園,也是歷史謎題載體。成群的羚羊掠過戈壁、盤羊傲立峭壁,這些景象背后暗藏著他對蒙古榮光的思索。
然而,安德魯斯并未過多著墨歷史風云。在他的筆下,無論時代如何變換,草原本身依然生機盎然。人類、動物、植物,所有生命共同經歷寒暑晨昏。
這些日常景象反而勾勒出更真切的百年風貌。他像偵探般搜尋自然與人文密碼,日記里總帶著未盡的悵惘。那些驚鴻一瞥的發現、那些擦肩而過的謎團,讓百年后的我們依然能從中觸摸探險的黃金時代。
而書中的狩獵故事卻如史詩般展開。最令人難忘的是一匹名為“忽必烈汗”的蒙古馬,它的狩獵本能出眾,追捕羚羊時表現超越獵物,成為最耀眼的角色。
文字間流淌著百年前草原的呼吸:無垠草海、星羅棋布的蒙古包、駝鈴叮當的商隊,這些景象透著天地初開般的質樸純凈。
帳篷被狂風掀翻時的大笑,迷路后與牧民指手畫腳的趣事,干糧耗盡時分享獵物的豪爽??將困境化作故事的能力,讓兩年考察雖危險重重,卻成就了傳奇。
百年滄桑,安德魯斯筆下的草原古道已難覓舊蹤。但令人欣慰的是,他關于物種消失的擔憂并未完全成真,那片曾被預言消失的草原,至今水草豐盈,生機勃勃。
野生動物種群非但未減,反而有增加。這或許正得益于安德魯斯這樣的生態保護先行者,他們用考察報告和深切憂慮喚醒了世人對自然的關注。
翻閱《蒙古草原紀行》,猶如開啟穿越時空的草原漫游。沿著作者的行蹤,體驗百年前蒙古高原的曠野長風:看蒼鷹掠空,隨羚羊馳騁,在氈房品奶茶。
這種閱讀不僅追憶往昔,更是心靈放飛。盡管預知前路艱險,甚至要直面流血犧牲,考察隊的步伐卻從未停止。既定目標不改,探險精神不滅。
讀罷掩卷,我心存疑惑。當地人重視“靈魂”歸宿,卻對遺體有強烈的厭惡感,“認為人死在房子里是最不受歡迎的事情”。
我更惋惜東陵森林的消失。“這是全中國最美麗的地方之一”,然而“砍伐的斧頭,燒山的火焰,正在完完全全地毀滅著這里”。這是“華北地區很多野生生物最后的避難之地”,森林消失意味著許多物種將絕滅。
本書不僅是科普讀物,更是歷史文化的真實記錄。深切的語言與精美圖片拓寬了其史料價值。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考察隊歷盡艱險,全方位展現了蒙古草原的獨特風貌與文化。
《蒙古草原紀行》按作者考察時空的順序展開,全書共分18章。作者以第一人稱敘述,營造身臨其境之感。它以考察路線為明線,以作者經歷的“最糟糕的事”和“最艱辛的工作”為暗線,雙線交織遞進,充滿冒險傳奇元素,是深入了解蒙古草原動物種群的難得佳作。
文字風格則考究多變,兼具散文詩意、幽默趣味與輕松氛圍。科普性強卻摒棄枯燥術語,代之以探險家視角的生動敘述,讀來頗具小說韻味。
整場考察堪稱傳奇。以研究羚羊為例:始于尋找蹤跡,繼而是羚羊突然橫越車頭的震撼,對其驚人速度的訝異,由此形成蹄部結構與速度關聯的假設,最終在反復追逐體驗中,于速度與激情中完成考察。這源于偶然觀察,卻成就了一場關于速度的獨特實驗。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達成如此艱難目標,其過程本身已堪稱傳奇。
讓思緒隨文字越過青山、穿過沙漠、跨過戈壁,這或許是閱讀《蒙古草原紀行》最珍貴的饋贈——讓心靈超越時空,在字里行間尋得精神棲息。
![]()
《蒙古草原紀行:安德魯斯動物考察手記》
[美]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 著
潘云 朱川 譯
九州出版社
原標題:《在算法時代,回望那片未被馴服的荒野》
欄目主編:王一 文字編輯:肖雅文
來源:作者:劉金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