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1923年,胡適決意為紅顏知己與原配離婚,悍妻江冬秀提著菜刀闖入書房,只說了一句話,竟讓他此后6年不敢再提“離”字
創作聲明:本故事基于歷史逸聞改編,情節與人物對話為增強戲劇沖突而進行的文學創作。文中涉及極端行為,僅為敘事層面的藝術表現,不代表作者立場,亦非對歷史人物的全面評價。請讀者理性看待。
“你要是為了那個女人,就非得和我離婚?”江冬秀的聲音沙啞,手里攥著那把明晃晃的廚房菜刀,眼神比刀鋒更冷。
胡適看著她身后兩個瑟瑟發抖的孩子,喉嚨發干,以為自己將要面對一場血光之災。
可這個沒讀過書的女人,卻最終沒有揮下刀,只是看著他,一字一句地說:“可以。但在那之前,你得先聽我說完一句話。”
![]()
01
1923年的北平,春天來得格外吝嗇。
料峭的寒風卷著從西伯利亞吹來的塵土,將整座古都籠罩在一片灰黃之中。
灰色的高墻,灰色的瓦,灰色的長袍馬褂,連帶著人們臉上的表情,也多是灰撲撲的,透著一股揮之不去的疲憊。
在醬房胡同的一座普通四合院里,胡適的書房卻仿佛是另一個世界。
屋里生著火盆,暖意融融。
光線從糊著高麗紙的窗格透進來,柔和地照在書架上一排排中外典籍上。
空氣里彌漫著舊紙、墨香和一絲若有若無的茶氣,構成了一種能讓讀書人安心的味道。
此時的胡適,正坐在一張寬大的花梨木書桌后,手里捧著一封信。
這封信來自杭州。
信紙是上好的雪浪箋,帶著淡淡的竹香。
上面的字跡娟秀而有力,每一個筆畫都透著一股靈氣,一如寫信的那個人。
胡適已經把這封信讀了三遍,但每讀一次,嘴角那抹久違的笑意便加深一分。
他的眼神,也不再是平日里那種應對俗務時的客氣與疏離,而是像被春水洗過一般,清亮、溫潤,充滿了神采。
信里沒有纏綿露骨的詞句,寫的都是些日?,嵤?。
西湖的柳樹抽了新芽,煙霞洞的石壁上又添了幾道青苔,她最近在讀哪些新詩,又對《嘗試集》里的哪一首有了新的感悟。
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文字,在胡適眼里,卻字字珠璣,仿佛能透過紙背,看到那個聰慧靈動的女子正坐在湖光山色之間,歪著頭,提著筆,巧笑嫣然地與他分享著她的世界。
這個人叫曹誠英,是他婚禮上的伴娘,也是他內心深處,那個真正能與他的靈魂對話的紅顏知己。
就在胡適沉浸在這種精神上的愉悅中時,書房的門簾被輕輕掀開了。
一個身影走了進來,腳步很輕,卻帶著一種特有的、沉甸甸的滯重感。
來人是他的妻子,江冬秀。
江冬秀的聲音有些沙啞,她端著一個托盤,上面放著一碗剛沏好的熱茶:“先生,喝杯茶吧,暖暖身子。”
胡適的目光從信紙上抬起,臉上的笑容瞬間收斂得干干凈凈,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溫和而禮貌的表情,一種他用來應對所有他不感興趣的人和事的標準表情。
他指了指桌角:“哦,好,放那兒吧?!?/p>
江冬秀依言將茶碗放下。
她沒有立刻離開,而是站在一旁,目光不經意地掃過胡適手中的信紙。
她不識字,那上面鬼畫符一般的符號對她來說毫無意義,但她能看懂丈夫的表情。
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是她從未在他臉上看到過的,至少,不是因為她而露出的。
她狀似隨意地問了一句,一邊用手帕擦了擦桌角的灰塵:“又是南邊來的信?”
胡適的回應簡單而敷衍,他小心翼翼地將信紙折好,仿佛那是什么稀世珍寶,然后收進了抽屜里:“嗯。”
這個細微的動作,像一根針,輕輕扎在了江冬秀的心上。
江冬秀今年三十三歲,比胡適大一歲。
她是個典型的舊式中國女人,一雙被裹壞的小腳讓她走路時身子總是不穩地晃著,像一艘顛簸的船。
她沒什么文化,大字不識一籮筐,人生最大的學問就是管家、做飯、生孩子,以及如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新世界”里,守住自己的丈夫和家庭。
她知道,丈夫的世界和她的世界是完全脫節的。
他的書房,就是兩個世界的邊界。
這里面有她看不懂的書,有她聽不懂的道理,還有那些和丈夫一樣,穿著洋派,滿口“德先生”、“賽先生”的朋友。
他們談論著“個性解放”、“婚姻自由”,看向她的眼神里,總是帶著一種混合了同情與輕視的復雜意味。
江冬秀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她不說話,不代表她糊涂。
此刻,她那敏銳的直覺告訴她,一股來自南方的、帶著潮濕水汽的危險氣息,正在侵蝕她辛苦經營的家。
江冬秀試圖找些家常話來打破這令人窒息的沉默:“孩子們的衣服該換季了,我下午想去趟前門大街,扯幾尺新布?!?/strong>
胡適拿起桌上一本書,隨手翻開,心思顯然已經不在對話上了:“嗯,你自己看著辦吧。錢不夠就跟賬房說?!?/strong>
江冬秀應了一聲,又站了一會兒:“知道了。”
書房里只剩下火盆里木炭偶爾爆裂的輕微聲響,和胡適翻動書頁的“沙沙”聲。
她覺得自己像個外人,一個多余的擺設。
最后,她默默地轉過身,掀開門簾,走了出去。
![]()
門簾落下的一瞬間,胡適不易察覺地松了口氣。
他放下書,靠在椅背上,閉上了眼睛。
腦海里浮現的,不是江冬秀那張日漸憔悴的臉,而是曹誠英在信中描繪的西湖春色。
一個是充滿霉味和油煙味的現實,一個是灑滿陽光和書卷氣的理想。
這幾年,他越來越難以忍受這種現實。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他高喊著打倒“舊禮教”,提倡人格獨立與自由戀愛。
他用犀利的筆鋒批判著吃人的舊制度,卻發現自己,正身處一座最典型的舊式婚姻牢籠之中。
他和江冬秀的婚姻,是母親一手包辦的。
當年他從美國留學回來,本想退掉這門親事,但看到母親聲淚俱下地哀求,他心軟了。
他以為自己可以用學者的理性和寬容,來維持這段“不道德的婚姻”,可他終究高估了自己。
沒有愛情的婚姻,就像一碗溫吞的白開水,日復一日地消磨著他的熱情和生命力。
他和江冬秀之間,除了孩子和日常開銷,幾乎無話可說。
他跟她講自己寫的文章,她聽不懂;他跟她談學校里的趣聞,她沒興趣。
她關心的是米缸里的米還夠不夠吃,仆人有沒有偷懶,孩子今天是不是又淘氣了。
這幾年,胡適的朋友們一個個都在用行動實踐著他們所倡導的理念。
徐志摩為了林徽因,毅然與張幼儀離婚;郭沫若在日本與安娜同居,將國內的發妻置之腦后。
每當聽到這些消息,胡適的內心都充滿了復雜的羨慕和掙扎。
他羨慕他們的勇氣,又鄙視自己的懦弱。
現在,曹誠英的出現,像一道光,照亮了他晦暗的內心世界。
她懂他,理解他那些天馬行空的思想,能和他一起探討從易卜生到杜威的哲學問題。
她是他理想中的伴侶,一個能與他并肩站立,而不是跟在他身后,只關心柴米油鹽的女人。
抽屜里的那封信,像一顆種子,在他心中迅速生根發芽,長成了一棵名為“決斷”的大樹。
他不能再這樣自欺欺人地生活下去了。
為了自己,為了曹誠英,也為了給江冬秀一個“公平”的解脫,他必須做出選擇。
那天下午,他給遠在上海的徐志摩寫了一封信,信中隱晦地表達了自己的決心。
徐志摩的回信很快,言辭熱烈,充滿了鼓勵與支持,盛贊他“終于要沖破樊籠,擁抱真正的愛情”。
朋友的支持,像一股強勁的東風,吹散了胡適心中最后一絲猶豫。
他決定,攤牌。
他要用最“文明”、最“理性”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家庭的根本矛盾。
他相信,只要他把道理講清楚,把條件給足,江冬秀,這個和他生活了六年的女人,應該會理解的。
02
幾天后的一個傍晚,胡適特意讓廚房做了幾樣江冬秀愛吃的小菜。
晚飯時,他一反常態,主動給江冬秀夾菜,又問了問孩子們的功課,氣氛顯得異常融洽。
孩子們吃完飯,被保姆帶去后院玩耍了。
飯桌上只剩下胡適和江冬秀兩個人。
江冬秀收拾著碗筷,心里卻有些打鼓。
丈夫今晚的殷勤讓她感到不安,這就像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平靜得有些詭異。
胡適開口了,他的聲音很平靜:“冬秀,你先別忙。來書房一下,我有幾句話想跟你說?!?/p>
江冬秀的心猛地一沉。
她知道,該來的,終究是要來了。
她放下手中的碗筷,擦了擦手,默默地跟在胡適身后,走進了那間她既熟悉又陌生的書房。
胡適請她在一張待客的圈椅上坐下,自己則坐在書桌后面,像是在課堂上準備給學生講課。
他還親自給她倒了一杯茶,裊裊的熱氣模糊了他眼鏡片后的表情。
胡適清了清嗓子,斟酌著詞句:“冬秀,我們結婚,有六年了吧?!?/p>
![]()
江冬秀低聲回答,雙手緊緊地攥著衣角:“快七年了?!?/strong>
胡適嘆了口氣,語氣里帶著一絲疲憊:“是啊,快七年了。這幾年,辛苦你了。把這個家操持得井井有條,還為我生了兩個兒子。這些,我都記在心里?!?/strong>
江冬秀沒有接話,只是安靜地聽著。
胡適繼續說道:“但是,冬秀,我們都清楚,我們的結合,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它是舊時代的產物,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結果。我們之間,沒有……沒有那種……沒有那種新式夫妻該有的感情基礎。”
“我在外面講演,寫文章,提倡婚姻自由,個性解放。可我自己,卻一直生活在這樣一段沒有愛情的婚姻里。這不僅是對我自己的欺騙,也是對你的一種不公平。強行把兩個沒有共同語言,沒有共同志趣的人捆綁在一起,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折磨?!?/strong>
他的聲音不高,條理卻異常清晰。
他將自己的決定,包裝成一種對雙方都負責任的“進步”行為。
“你看,你跟著我,其實也受了很多委屈。我的那些朋友,你融不進去;我談論的那些學問,你也聽不懂。你每天的生活,就是圍著灶臺和孩子轉。這不應該是你的人生。你應該有你自己的生活,一個更輕松,更自在的生活。”
江冬秀依舊沉默著,頭埋得更低了,讓人看不清她的表情。
但她那微微顫抖的肩膀,暴露了她內心的不平靜。
胡適見她不說話,以為自己的道理起了作用。
他進一步拋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所以,我想……我們或許可以換一種方式相處。我們可以分開?!?/strong>
“離婚”兩個字,他沒有直接說出口,但意思已經再明白不過。
他立刻補充道,語氣誠懇:“你放心,我絕對不會虧待你。這所宅子,連同家里所有的細軟古董,都歸你。我另外再給你兩千塊大洋,存在銀行里,利息足夠你和孩子們過上富足的生活。孩子們可以繼續留在這里,由你撫養,他們的教育和一切開銷,都由我來承擔。我……我也會經常回來看他們?!?/strong>
他說完了,屋子里陷入了長久的寂靜。
胡適提出的條件,在當時看來,堪稱優渥至極,甚至可以說是仁至義盡了。
他幾乎是凈身出戶,只為換取一個自由身。
他相信,任何一個理智的女人,在這樣的條件下,都不會再有異議。
他等待著江冬秀的反應。
或許是哭鬧,或許是討價還價。
他甚至已經做好了準備,來應對一場歇斯底里的爭吵。
出乎他意料的是,江冬秀什么也沒做。
她只是慢慢地抬起頭,那張素日里總帶著幾分倔強的臉上,此刻一片死寂。
她的眼睛里沒有淚水,沒有憤怒,也沒有哀求,只有一片空洞的灰白,像燃盡的紙灰。
她看了胡適很久,久到胡適都有些不自在了。
然后,她開口了,聲音嘶啞得像被砂紙磨過:“你的意思是……你不要我,也不要這個家了?”
胡適連忙糾正:“不,不能這么說。我不是不要這個家,我只是希望我們都能從這段錯誤的婚姻里解脫出來。這是對我們兩個人都好的事情?!?/strong>
江冬秀的嘴角扯出一個比哭還難看的笑容:“好?對我好?我一個不識字的鄉下女人,被丈夫趕出家門,這就是對我好?胡適之,你讀了那么多書,難道連這點最基本的人情道理都不懂嗎?”
這是她第一次連名帶姓地叫他。
胡適有些急了,他最不希望別人說他不近人情:“我沒有要趕你出家門!宅子、錢,都給你!我走!”
江冬秀的聲音不大,卻字字砸在胡適心上:“你走了,這個家還是家嗎?一個沒有男人的家,別人會怎么看我?怎么看祖望和思杜(胡適的兩個兒子)?他們會指著他們的脊梁骨說,‘看,那就是被親爹拋棄的孩子’!”
![]()
胡適提高了聲調,試圖用他的理論來反駁:“這都是舊思想!我們不必在乎別人的眼光!”
她激動地站了起來,因為起得太猛,身體晃了一下:“我就是在乎!我不是你胡博士,可以不在乎臉面!我江冬秀就活這一張臉!”
看著她激動得發紅的眼眶,胡適軟化了語氣:“冬秀,你冷靜點。這件事,我們可以慢慢商量。我給你的條件,真的是……”
江冬秀打斷了他:“我不要你的條件!我什么都不要,我就要這個家!我從安徽鄉下跟著你到北平,人生地不熟,我圖什么?不就圖一個安穩的家嗎?現在你說不要就不要了?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胡適也站了起來,他的耐心正在被耗盡:“這不是講道理的事情,這是感情的事情!我們之間沒有感情!”
江冬秀的聲音尖銳了起來:“沒有感情?那祖望和思杜是從哪里來的?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嗎?”
“那是責任!是義務!不是愛情!”
“我不管什么愛情不愛情!我只知道,你是我的丈夫,是孩子的爹!你走到哪,我跟到哪,這個家就到哪!”
爭吵,終究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這與胡適設想的“文明分手”大相徑庭。
他發現,他所有的理論、邏輯和道理,在江冬秀這種最原始、最樸素的家庭觀念面前,都顯得那么蒼白無力。
她根本不關心什么“個性解放”,她只關心她的丈夫不能離開她。
胡適感到一陣深深的無力。
他不想再吵下去了。
和一個不講“理”的女人爭辯,是毫無意義的。
他擺了擺手,疲憊地坐回椅子上:“今天就談到這里吧。你先冷靜一下,好好想想我說的條件。這對你沒有壞處?!?/p>
江冬秀死死地盯著他,胸口劇烈地起伏著。
她知道,胡適已經鐵了心。
再吵下去也沒有用。
突然,她臉上的激動和憤怒褪去了,又恢復了之前那種死寂般的平靜。
她只說了一個字:“好?!?/strong>
然后,她默默地點了點頭,轉身,一步一步,像拖著千斤重的鐐銬,走出了書房。
看著她離去的背影,胡適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雖然過程不愉快,但她最后那個“好”字,以及那個點頭,讓他覺得事情總算有了突破。
他想,她終究還是一個識時務的女人。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她選擇了妥協。
他感到一陣輕松。
雖然心中對這個跟隨自己多年的女人有一絲愧疚,但更多的是對即將到來的新生活的向往。
他仿佛已經能看到杭州的湖光山色,看到那個能與他詩酒唱和的女子。
自由,就在眼前了。
03
江冬秀回到自己的房間,沒有哭,也沒有鬧。
她像一尊石像一樣,在床沿上坐了很久。
屋里沒有開燈,窗外的月光慘白地照進來,勾勒出她僵硬的輪廓。
保姆張媽端著熱水進來,看到她這個樣子,嚇了一跳:“太太,您這是怎么了?跟先生吵架了?”
江冬秀沒有回答,只是擺了擺手,讓她出去。
張媽不敢多問,放下熱水,悄悄退了出去。
夜深了,整個院子都安靜了下來。
孩子們早已熟睡,發出均勻的呼吸聲。
胡適在書房里踱步,他也在等,等江冬秀徹底想通,明天一早,他們就可以簽署一份離婚協議,從此一別兩寬。
他甚至開始在腦中草擬那封寄往杭州的信,他要告訴她,他自由了。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院子里安靜得有些反常。
按照江冬秀的脾氣,吃了這么大的虧,就算不來找他拼命,也該在房里摔摔打打,或者嚎啕大哭。
可是,什么聲音都沒有。
這種死一般的寂靜,像一只無形的手,漸漸攥住了胡適的心。
他開始感到一絲不安。
他走到書房門口,掀開門簾,朝正房望去。
黑漆漆的,一點光亮都沒有。
他側耳傾聽,除了風吹過屋檐的“嗚嗚”聲,什么也聽不見。
這太不正常了。
胡適的心里開始發毛。
他想起了江冬秀最后離開時那空洞的眼神。
那不是妥協,也不是認命,而是一種絕望到極致的麻木。
他突然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他快步走出書房,穿過院子,來到正房門口。
![]()
他試著推了一下門,門從里面閂上了。
他敲著門,聲音里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焦急:“冬秀?冬秀?你開門!”
里面沒有任何回應。
胡適加重了力道,門板被他拍得“咚咚”作響:“江冬秀!你聽見沒有!快開門!”
還是沒有聲音。
胡適徹底慌了。
他顧不上體面,轉身跑到院子里,對著偏房里已經睡下的張媽和男仆喊道:“快起來!都起來!把門給我撞開!”
仆人們被驚醒,睡眼惺忪地跑了出來,看到一臉煞白的胡適,都嚇得不輕。
在胡適的催促下,兩個男仆找來一根粗木,合力朝著正房的門撞去。
“砰!砰!”
沉重的撞擊聲在寂靜的夜晚顯得格外刺耳。
幾下之后,門閂被撞斷了,房門“吱呀”一聲洞開。
胡適第一個沖了進去,一股濃烈的煤油味撲面而來,嗆得他連連咳嗽。
借著從院子里透進來的月光,他看到了屋里的景象,瞬間如墜冰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