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到一個問題:組織到底該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
但在AI時代,這個爭論其實沒有意義。真正重要的是:在這個知識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世界里,組織如何在“協調”與“合作”之間找到新的平衡?
組織的痛點:自由和效率的兩難。
想象一下,你的團隊里有越來越多的知識工作者。他們希望有更多自由、更多發言權,但他們的工作成果往往難以量化、難以考核;再加上遠程辦公、全球協作,復雜度直線上升。于是問題來了:給太多自由,合作可能會一團亂;管得太死,又扼殺了創造力。
這就是組織變革繞不開的核心矛盾。
![]()
這就需要管理者的轉型。新書《管理者為何重要》就特別強調,AI時代管理者需要從“管人”到“設計”的角色轉變。
● 少一點盯人,多一點思考:從日常監督轉向戰略與規則設計。
● 少一點控制,多一點賦能:用清晰的目標和激勵機制代替繁瑣的審批。
● 少一點猶豫,多一點果斷:在創新中可以分權,但在關鍵節點,集中決策反而更高效。
一句話:好老板不是“盯著你干活”的人,而是“幫你設計好規則”的人。
9月24日周三晚八點,我將對話《管理者為何重要》的作者之一,貝勒大學漢卡默商學院教授彼得·G. 克萊因(Peter G. Klein),探討以下話題:
1.技術和外部環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為組織帶來了重要的改變,扁平化、敏捷組織成為潮流。在這樣的變化中,為什么管理者仍然重要?為什么將去中心化推向極致的完全自治的公司仍然不現實?
2.為什么一些廣為推崇的創新,從Holarchy到奈飛的留人測試,都不具推廣性?
3.你們也特別提出了一種吊詭的狀態:隨著企業越來越扁平化,企業的最高領導者的影響力反而更大了。我們是不是正在經歷一個中層管理者逐漸消亡的時代?為什么面對不確定性,企業最高領導者的獨斷反而變得更重要?比如黃仁勛的管理半徑就很大。
4.回到組織的變化本身,你覺得AI應用,尤其是數字員工和智能體的廣泛應用,會對組織帶來哪些改變?在一個“人+機器”協作變得日益普遍的環境中,管理者的核心作用是什么?
5.最后還想探討一下組織的邊界的問題。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發展是不是正在拓寬企業的邊界,或者會讓企業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這些發展會對傳統科層制的組織帶來哪些影響?
嘉賓簡介
彼得·G. 克萊因(Peter G. Klein)
貝勒大學漢卡默商學院教授、企業家精神與企業創新系主任,頂刊《戰略企業家精神雜志》編輯。研究企業家精神、戰略與組織等。他與尼古萊·福斯提出“企業家判斷理論”,強調企業家需要對資源用途做出主觀判斷,并在不確定性下承擔風險,重新認識“企業家精神”。
9月24日周三晚八點,歡迎關注對話彼得·G. 克萊因(Peter G. Klein)教授。
- End -
![]()
成為更好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