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的合肥,
一場數萬人參與的馬拉松開賽在即。
這座以“創新”聞名的科創之城,
正在用奔跑的腳步,
書寫體育與城市發展的新篇章。
![]()
11月4日上午,合肥市政務中心,一場新聞通氣會引發關注:“奔跑江淮”城市馬拉松賽(合肥站)徽商銀行2025合肥馬拉松賽,將于11月9日上午7時30分在風景如畫的駱崗公園鳴槍開跑。這場賽事由中國田徑協會認證,安徽省體育局、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目前,賽事的各項籌備工作已基本就緒。
作為長三角城市副中心,合肥正以其獨特的創新氣質和日益增長的城市魅力,與“馬拉松”加速雙向奔赴!
實力——合肥憑什么吸引馬拉松?
“值得一提的是,外地選手占比達49.36%,彰顯了‘合馬’日益增強的區域影響力。”當日的新聞通氣會介紹,本屆賽事參賽規模達2.5萬人,其中馬拉松項目1萬人,半程馬拉松項目1.5萬人。賽事報名踴躍,最終通過抽簽方式確定參賽資格,馬拉松項目中簽率29.79%,半程馬拉松項目中簽率20.07%。
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上,為了紀念希臘士兵斐迪庇第斯,專門設置了從馬拉松跑到雅典的長跑比賽。1910年11月17日,南京舉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場馬拉松比賽。1957年11月24日,新中國第一場馬拉松比賽在南京市舉行。
2014年,合肥首次舉辦馬拉松。“對于這些‘跑友’來說,能在本地參加馬拉松是他們長久以來的期盼。”合肥市體育局原負責人介紹,彼時的安徽包括合肥已經有很多馬拉松愛好者,因為沒有本土的比賽,他們往往會去別的城市參賽。
十年磨一劍,合肥的馬拉松賽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與城市綜合實力的提升同步前行。今天的合肥,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國家重要科研教育基地,已經為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儲備了充足的能量。
![]()
2024合肥馬拉松場景
從經濟實力看,合肥從2012年4168億元、居全國第32位的地區生產總值,于2020年首破萬億元大關,快速挺進“萬億城市俱樂部”。2024年,合肥全市生產總值13507.7億元,同比增長6.1%,增幅居萬億城市首位。
從人口規模看,在住建部2022年公布的106個最新大城市名單中,合肥被列為特大城市。到2024年末,合肥全市常住人口1000.2萬人,較上年增加14.9萬人。
合肥經濟和人口快速“長大”的同時,優良的生態環境為賽事提供了駱崗公園等高品質賽道,堅實的城市綜合保障能力確保大型活動安全有序運行,深厚的科技創新底蘊和開放包容的城市氣質,更與馬拉松挑戰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內核高度契合。
黨委政府重視是關鍵因素。合肥在全力推動科技與產業創新的同時,高度重視體育工作,大力推動民生發展。連續多年來,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賽事舉辦和體育發展。
政策支持,為馬拉松賽事提供了堅實的后盾。2020年,合肥獲批全國體育消費試點市。
保障——合肥如何為馬拉松保駕護航?
舉辦一場數萬人參與的馬拉松賽事,考驗的是一座城市的綜合管理和運營能力。
“在某種意義上,馬拉松也是城市治理能力的試金石。”合肥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辦好馬拉松賽事,要求合肥在醫療保障、志愿者服務等方面達到更高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為此,合肥市早些時候便制定實施合肥市舉辦大型體育賽事“三步走”的戰略規劃,積極打造高水平賽事體系、傳統節日賽事體系、水陸空立體化賽事活動體系、青少年陽光體育賽事體系,打造合肥市品牌賽事。積極完善合肥國際馬拉松賽事,不斷提高該賽事的辦賽水平和影響力。積極申請舉辦有影響力的體育賽事,提升組織大型賽事能力。打造包括合肥國際馬拉松在內的2-3項世界品牌體育賽事。積累大型體育賽事承辦經驗。
志愿服務是大型賽事成功的關鍵環節。合肥充分利用科教資源優勢,建立起完善的體育賽事志愿服務體系,包括志愿者招募、培訓與選拔、獎勵體系等,為馬拉松賽事儲備了志愿服務人才和工作機制。尤其是來自60多所高校的一大批大學生志愿者,為賽事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保障。這些年輕面孔,成了合肥馬拉松賽事服務中最亮麗的風景線——城市在“奔跑”。
![]()
2024合肥馬拉松場景
場館建設也是賽事籌備的重要一環。合肥市合理規劃體育場館設施建設,推進一批重大公共體育項目建設。同時,統籌挖掘高校和縣區資源,通過升級改造、合作建設等方式,逐步提升城市體育場館建設水平。
在創新辦賽模式上,合肥堅持和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多主體辦賽模式。實踐中,這一模式已多次得到了驗證。
為保障即將開賽的“2025合肥馬拉松”順利進行,合肥市多部門聯動推出貼心服務和全方位保障。賽事期間,臨時交通管制、公交免費擺渡專線、軌道交通提前運營并壓縮行車間隔時間、升級打造“合小青”志愿服務品牌等一系列“組合拳”,努力確保賽事保障工作“萬無一失”。
目前,合肥市有關部門正有序組織開展涵蓋賽前物資發放、競賽輔助、現場保障、應急救護等環節的專業化培訓,努力為參賽選手提供周到、專業的服務。
賦能——馬拉松為合肥帶來了什么?
馬拉松運動與城市發展的深度融合,已成為展現合肥城市形象、激發城市活力、凝聚市民精神的重要平臺。
“2025合肥馬拉松的舉辦,不僅是全市人民文化生活的一件盛事,更是展示合肥乃至安徽奮發有為精神風貌,推動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社會、文化、旅游綜合效益提升的重要契機。”合肥市體育局一位負責人表示。
馬拉松賽事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是立竿見影的。在2024合肥馬拉松暨全國半程馬拉松錦標賽(第六站)期間,合肥駱崗園區商戶營業額同比增長40%,部分餐飲門店翻臺率超出平日3倍多。來自全國各地的跑者和觀眾,為合肥的酒店、餐飲、交通、旅游等行業注入了強勁動力。
但馬拉松的經濟效益遠非于此。“馬拉松早已不是單一的體育賽事,而是一場全民消費狂歡。”正如一位關注合肥賽事的業內專業人士所言,馬拉松賽事的產業鏈條覆蓋了賽事運營、物資供應、品牌贊助、旅游服務、食宿消費、體育科技等多個領域,在合肥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消費生態。
![]()
2024合肥馬拉松場景
更為深遠的是,馬拉松賽事成為了合肥城市形象傳播的放大器。通過全網和全媒體矩陣直播或轉播,以及參與者的社交分享,合肥的城市風貌、歷史底蘊與發展現狀得以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展示。這種宣傳效果,是傳統的城市推廣難以比擬的。
馬拉松也推動了全民健身理念在合肥的普及。看到跑友們臉上燦爛的笑容,越來越多的市民被感染,加入到跑步運動的行列。這種健康生活理念的傳播,對提升市民健康水平、降低公共衛生支出有著積極意義。
文化認同上,合肥市通過馬拉松賽事,將體育精神與城市文化深度融合。如完賽獎牌上的特色設計、賽道沿線的文化展示,都讓跑者在參與賽事的同時,感受到合肥獨特的城市魅力。這種文化認同感,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馬拉松賽事的成功舉辦,為合肥乃至安徽的文旅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共生——馬拉松與合肥的共生之道?
合肥與馬拉松的關系,絕非簡單的“舉辦”與“被舉辦”,而是一種相互成就、共同成長的共生關系。
一方面,合肥為馬拉松賽事提供了獨特的創新文化背景。作為創新之都,合肥的城市氣質與馬拉松不斷挑戰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天然契合。
“從科技創新策源地加速建設,到這座城市在高質量‘長跑’中的執著與堅持,與馬拉松的挑戰自我精神相吻合。”安徽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旅游規劃與研究中心主任李東和教授說。
正如不少往屆的跑者表示,在合肥的賽道上,不僅能感受到體育的激情,還能體驗到這座科技名城的創新脈搏。
另一方面,馬拉松也為合肥提供了一場城市治理能力的實戰演練。從交通管制到醫療保障,從志愿者組織到市民動員,每一個環節都在檢驗著合肥的城市管理水平。
馬拉松賽事不僅帶動了競技體育的發展,更推動了群眾體育的普及。這種體育人口的提升,直接改善了市民健康水平,為城市長遠發展奠定了人力資本基礎。
馬拉松賽事還促進了合肥與周邊城市的互動交流,大量外地跑者的加入及其帶來的大批人員流動,加深了城市間的相互了解,也為區域合作創造了更多機會。
更重要的是,馬拉松賽事成為合肥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橋梁。通過賽事,合肥可以展示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也可以展現其科技創新成果,塑造古今交融、創新與傳承并存的城市形象。
今年7月,《合肥市體育經濟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印發,提出要加快推動體育、文旅、商務等領域深度融合,到2027年,體育產業總規模年均增長16%,人均體育消費達3500元、年均增長10%,培育5個以上品牌賽事,每年舉辦30場以上大型體育賽事;到2030年,體育產業總規模年均增長18%,人均體育消費達4500元,培育10個以上品牌賽事,每年舉辦40場以上大型體育賽事,建設長三角體育消費中心城市。
從科技創新到馬拉松賽道,馬拉松帶來的能量正在持續產生化學反應——合肥一如馬拉松般的“堅持”和“奔跑”,加速推動科創名城奮力往前趕!
來源:安徽日報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