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
“人有不足,事有不滿,別用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別人。天下無完人,做人先做己;眼是一把尺,看人先看己;心是一桿秤,稱人先稱己;勿在別人心中修行自己,勿在自己心中強求別人。”
我們常犯一個錯——手里拿著錘子,看什么都像釘子。自己的標準成了衡量萬物的尺度,他人的言行若不合心意,便覺得處處是錯。
殊不知,這世間最大的困頓,就是強求別人走自己的路。
眼是一把尺,看人先看己。
常聽人抱怨同事懈怠、家人粗心、路人無禮。可若將這目光收回,照向自己,或許會發現——那指責別人的時刻,自己正戴著偏見的眼鏡;那埋怨世道不公的當口,自己也在重復類似的過錯。
《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在何處?明就明在曉得每個人的尺子刻度不同,你的直路可能是別人的彎道,你的蜜糖可能是別人的毒藥。
有位讀者曾來信,說她與摯友因小事漸行漸遠,總覺得對方變了,不再貼心。
后來她反觀自身,才發現不是朋友變了,而是自己用固定的模子去套活生生的人,套不上便生出失望。
人心如面,各不相同,這是造物的本意,也是人間的豐富。
心是一桿秤,稱人先稱己。
我們心里都有一桿秤,慣常用來稱量別人的長短輕重——這人待我薄了,那人做事重了。可若不多稱稱自己的心,這秤早晚會失準。
有位禪師說過:“未曾稱己,莫論人非。”你要求別人寬容,自己可曾先容得下不同?你期盼世界溫柔,自己可曾先柔和對人?
認識一位老人,鄰里都敬他寬厚。他說不是自己天生大度,只是年輕時吃過苛責的苦——要求妻子完美,要求孩子優秀,結果大家疲憊不堪。后來他學會每日三省自身,家里的氣氛反而和睦了。
人心這桿秤,先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稱出公平。
天下無完人,做人先做己。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是老理,但我們常常忘記。對別人求全責備,對自己諸多原諒,這是人性的通病。
楊絳先生一生歷經波瀾,卻始終保持著從容與體面。她不是沒有見過不堪,而是懂得“勿在別人心中修行自己,勿在自己心中強求別人”。
這話說得極好——你修你的橋,我走我的路,各自圓滿,互不強求。
《論語》中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多要求自己,少苛責別人,怨恨自然就遠了。這不僅是處世之道,更是養心之方。
我見過一對老夫妻,相守六十載仍和睦。問其秘訣,老人笑說:“年輕時總想改變對方,后來明白,能改變的只有自己。把自己做好了,對方反而跟著變了。”
勿在別人心中修行自己
活在別人的期待里,就像穿著別人的鞋子走路——再華美也會別扭。你的價值,不該由他人的眼光來定義;你的修行,不必在他人的心中完成。
有人為你喝彩,有人給你冷眼,這都是常態。重要的是,你清楚自己是誰,要往哪里去。
勿在自己心中強求別人
放開別人,其實是解脫自己。當你不再強求別人符合你的想象,心里的重擔就輕了。
讓花成花,讓樹成樹,讓每個人都成為他自己,這何嘗不是一種慈悲?
人生海海,各有各的渡口,各有各的舟。我們能做的,不過是修好自己的心,管好自己的事,以眼為尺,先量自身;以心為秤,先稱自己。
如此,世界或許不會完美,但會變得寬闊而自在。在這寬闊里,我們終將明白——做好自己,便是對這世間最大的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