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生前對名利和財富極為重視,至死都不愿放手,然而一旦離世,這些名利財富便不再屬于他們。生前吝嗇于物質上的付出,顯得毫無意義。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人們應將財富揮霍一空,而是應保持對財物的自然態度,避免過于吝嗇。適度的物質享受是合理的,但一旦過度便成了奢侈;而死死攥住手中的錢財,自己不舍得用,更不愿施予他人,更是大錯特錯。
人從出生到死亡,不過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在生命的過程中,若只想著做一個守財奴,那么賺再多的錢也毫無意義。這些錢財在我們生前是束縛的枷鎖,在我們死后不知又將變成誰的枷鎖。不如舍棄,換取更多的溫暖。那些用于實際生活的錢財,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
![]()
金錢和財富固然美好,常常令人趨之若鶩,不遺余力地追求。然而,金錢并非萬能,財富也未必總能帶來快樂。唯有超越其存在,才能真正享受生活。佛家教導世人,真正的金錢觀應是對物質的東西既能欣然接受,亦能樂于付出。
一位信徒對默仙禪師說:“我的妻子貪婪且吝嗇,對于行善之事,連一點錢財都不舍得。您能否到我家中,向她開示,讓她愿意行些善事?”
默仙禪師是個爽快之人,聽完信徒的請求,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當默仙禪師來到信徒家中時,信徒的妻子出來迎接,卻連一杯水都舍不得端給禪師喝。于是,禪師握緊拳頭問道:“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如此,你覺得如何?”
信徒的妻子答道:“如果手天天這樣,那是有毛病,畸形啊!”
默仙禪師點頭道:“沒錯,這樣確實是畸形。”接著,他伸展開手,繼續問道:“那假如天天這樣呢?”
信徒的妻子回答:“這樣也是畸形啊!”
默仙禪師立刻抓住機會,說道:“夫人,您說得對,這些都是畸形的表現。對金錢只知道貪婪索取,卻不懂得布施,這是畸形;只知道揮霍浪費,卻不懂得儲蓄,同樣也是畸形。金錢需要流通,要做到既能收入也能支出,要量入為出。”信徒的妻子聽后,終于恍然大悟。
握緊拳頭象征著過于吝嗇,而張開手掌則意味著過于慷慨。在默仙禪師這樣的比喻下,信徒的妻子對為人處世、經濟觀念以及用財之道,都有了深刻的領悟。
有些人過于貪財,有些人則過分施舍,這些都不是禪道所倡導的財富觀。我們應該明白,喜舍結緣是財富順利積累的根源,因為不播種就不會有收獲。布施應當在既不讓自己感到困苦,也不讓自己感到煩惱的情況下進行,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圍內幫助他人,否則,便失去了施舍的純粹意義。
![]()
在現代社會,許多富有之人樂善好施,對金錢慷慨大方。他們認為,財富并不總是帶來快樂,而散財行善、投身慈善事業,反而能找回幸福感,這體現了一種正確的財富觀和布施方式。
對于普通人而言,雖然沒有巨額財富,但也不應因金錢而變得錙銖必較。錢財的目的是讓生活越來越好,而非讓人變得提心吊膽或終日汲汲營營。那些被我們緊握的財富,原本就不可能永遠屬于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只有被自己用出去的錢財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多布施一分錢財,便多舍去一分貪念,多收獲一分善緣;多清空一分財富帶來的負擔,便多領悟一分簡單生活的真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