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翻身的最快方法,其實是這四個字:換個地方。
就像老話說的,樹挪死,人挪活。
如果你在一個地方,老覺得憋屈,不自在,甚至處處碰壁時。
那么,也許就該考慮這不是你的問題了,這個時候不妨考慮一下,是不是這個地方的氣場與你不合。
說白了吧,也許及時讓自己換個地方活,指不定是在給自己一次重生的機會。
這也不是什么逃避現實的選擇,而且多一種選擇,多一些可能嘛,甚至說不準真的在另外一個地方,徹底改變自己人生命運了呢。
![]()
換個地方,換種心境
人嘛,還是要相信環境對人的影響,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比如說,你可以想象一下,同樣的你,放在不同的土壤里,是不是會長出完全不同的人生?
然后,或許你就會想到這么一個道理,人生去過不一樣的地方多了,體驗也就多了。
那么,自己的心境慢慢也就變了。
蘇軾一生三次被貶,一次比一次偏遠。
從黃州到惠州,再到海南儋州,他從頭到尾沒有沉淪,反而把每個流放地都活成了故鄉。
在黃州,他研究出東坡肉;在惠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顆”;在海南,他辦學教書,傳播知識。
每一次遷徙,都是一次蛻變,而對于他來說,自己每一次被貶,哪怕越貶越遠,但是自己的心情是沒受多大影響的。
甚至可以說,換個地方,就是換種心情嘛。
作家楊絳說得好:“人能夠凝練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覺水流。”
所以,當你感覺被困住時,覺得生活過得并沒什么滋味時。
那么,不妨試試把自己這塊石子,投到另一條河流中去。
如此,勇敢干脆地換個地方,或許轉機就來了。
換個圈子,換個活法
有個理論,就是說你常接觸的那五個人,決定了你的認知水平和人生高度。
其實說白了,人在同個地方,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特立的圈子。
至于這個圈子是壞是好,是強是弱,在于你如何判斷和選擇。
當然,及時離開消耗你的圈子,就是最快的自我救贖。
戰國時期的張儀,早年窮困潦倒,在楚國被誣陷偷玉,遭受鞭刑。
他的妻子說:“你要是不讀書游說,怎么會受這種恥辱?”
張儀卻問:“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
在楚國無法立足后,他只能輾轉至秦國,提出“連橫”之策,最終佩六國相印,縱橫天下。
《太子少傅箴》中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換個圈子,跳出原來的圈子,其實這不是背叛,恰恰是一種難得的清醒。
因為人一旦在全新的環境里,沒有人知道你的過去,你可以重新定義自己。
甚至,換個地方,換個圈子,換個活法,說不定你真的成了。
換個身份,換種可能
人,往往就是很容易就被自己的身份標簽所束縛。
甚至,還容易因為對自我認知不客觀,不全面,從而在當下的處境里,迷失了自己。
不如及時撕掉標簽,勇敢地走出去,甚至在外換個身份,然后你會發現自己的人生還有無數種可能。
明末清初的朱耷,本是明朝寧王后裔。
國破家亡后,他選擇削發為僧,后又改信道教。
他從皇室貴胄變成山野逸民,身份那可是換了個大的,后面還自稱“八大山人”。
顯然,他的這個身份的轉變,便讓他得以全心投入繪畫,最終他還真的成為了開創一代畫風的大師。
哲學家薩特說:“人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當你敢于放下現有的身份,嘗試新的活法,甚至敢于打破自己的時候。
那么,那些曾經困擾你的問題,其實都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其實,所謂“換個地方活”,本質上是讓自己主動打破慣性。
讓自己主動從固有的生活模式中跳出來,然后用全新的視角看待世界和自己。
然后,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好似就像得到了重啟一樣。
最終,換個地方,換種心情,換條路走,你會發現,翻身的機會可能就在自己的轉角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