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發條微博,本想慶祝小米YU7“冬測奪冠”,結果評論區直接炸成“文字批斗會”。
原因就一個:測試溫度是10℃,卻被宣傳為“冬季續航第一”。
![]()
車評人陳震一句話點破:“零下才算冬測,10℃頂多是秋測。”網友瞬間起立:好家伙,又是“大字唬人,小字免責”的老套路。
更離譜的是雷軍的回應,八個狗頭表情包。這操作堪稱教科書級的“火上澆油”。
![]()
你想用玩梗化解質疑?可公眾不買賬。
在信任敏感期,這種輕佻回應只會被解讀為“避重就輕”“我不在乎”。一場本可平息的技術討論,硬生生演變成對小米營銷誠信的集體清算。
![]()
這不是偶然,是積怨爆發。
多年來,小米靠“對標蘋果”“巨省電”“2200MPa超強鋼”等話術收割流量,每次都在大字標題上制造爆點,再用小字備注“不含起步時間”“項目名稱”“設計目標”來規避風險。
業內或許都這么干,但問題在于,小米太出名了,雷軍太有IP了,所以它被盯著,也被放大。
![]()
當一個品牌從“性價比黑馬”,成長為科技巨頭,公眾對它的期待早已不是“便宜就好”,而是“值得信賴”。
可小米的營銷策略,卻還停留在創業時期的“聰明勁兒”:打擦邊球、玩文字游戲、蹭熱點、拉對手墊背。這些招數在早期能快速破圈,但如今已成了反噬自身的枷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對標蘋果”。
從小米17跳過16命名,到系統界面神似iOS,再到發布會全程“雖未提果,句句是果”,這種若即若離的捆綁,既賺了關注度,也埋下了“蹭名牌”的罵名。
![]()
網友調侃“小米,您身邊的Apple專家”,聽著是玩笑,實則是諷刺,你能不能有自己的標簽?
而這次“冬測門”,更是把這種依賴流量、忽視實質的思維暴露無遺。真正的技術比拼,不該靠定義模糊的測試標準來取勝。
北方用戶冬天開車,關心的是零下20℃電池衰減多少,不是10℃下的表現。你拿一個接近常溫的數據說“第一”,就像夏天比誰空調更冷,毫無意義。
![]()
雷軍那八個狗頭,看似幽默,實則暴露了一種高高在上的溝通姿態:
你們較真什么?不就是個表情嗎?可對消費者來說,這不是表情,是態度。你愿不愿意正視問題,還是只想用玩梗蒙混過關?
![]()
小米的問題從來不是產品不行,而是營銷與實力之間出現了斷層。手機做得不錯,汽車也有亮點,但每當出現爭議,第一反應不是技術解釋,而是話術周旋。久而久之,公眾的信任就被一點點消耗。
當年雷軍親自給車主開車門,感動無數人;如今他發八個狗頭,寒了多少心?流量給了小米起飛的翅膀,但也讓它習慣了“靠話題活著”。
![]()
可現實是,事故不會因營銷而消失,續航不會因口號而變強,用戶也不會永遠被“性價比”三個字拴住。
當品牌走到今天這個體量,該告別“小聰明”了。別再靠“像蘋果”來證明自己,別再用“小字免責”來規避責任,別再拿“狗頭”當擋箭牌。
真正的勝利,不是熱搜第一,而是用戶說一句:“小米,這次我信你。”那一天,才配叫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