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的糖葫蘆也不過8塊、10塊,好點的最多也就15塊左右了。但是一串糖葫蘆賣40、60、98元,你覺得還值不值得購買?事實上,還真有這么貴的糖葫蘆,而且還得排隊購買。有人說,排隊1小時,買一根40元的奶皮子糖葫蘆,是不是智商稅?
“奶皮子糖葫蘆”顧名思義就是在傳統糖葫蘆的基礎上疊加一層或兩層奶皮子,以奶香與山楂等水果的混合味聞名,至于口感如何,看其受歡迎程度或許也可見一斑。有媒體報道稱,上海一家店鋪因為售賣奶皮子糖葫蘆,火到大排長龍,即使工作日中午來,也要排隊1小時。
和普遍的糖葫蘆不同,奶皮子糖葫蘆相較而言造型更復雜、顏色更豐富。據悉,奶皮子是通過將鮮牛奶加熱至沸騰后冷卻形成的。奶皮子中的脂肪含量很高,高達60%左右。傳統奶皮子是內蒙古地區的一種地方美食。
近兩年,這種獨具地方特色的奶制品開始在互聯網走紅。在與糖葫蘆搭配之前,奶皮子酸奶、奶皮子拿鐵等已經驗證了其網紅屬性。奶皮子糖葫蘆的被追捧是因為精準抓住了年輕人的味蕾和社交需求,但網紅食品要想“長紅”,最終仍需回歸到品質、創新和價格這些根本問題上。單靠營銷和獵奇價格的爆火注定是短暫的。
當然,奶皮子糖葫蘆也被一些網友吐槽,這款“糖葫蘆界新貴”一邊上演著“半天售罄、預訂搶空”的戲碼,一邊被罵成“年度最狠刺客”,如此的價格,讓網友直呼“看不懂”。曾幾何時,糖葫蘆是刻在國人記憶里的平價甜意。放學路上5元一串的山楂糖葫蘆,咬開脆糖衣就是酸甜果肉,是幾代人的童年滋味。可如今,加了層奶皮子的糖葫蘆,身價直接翻了五六倍甚至更多。
有質疑聲表示,“成本撐死十幾元,售價翻三倍,這溢價是給社交平臺交了學費吧?”有人算過賬:一串糖葫蘆用的奶皮不過幾克,晴王葡萄也就三四顆,即便算上酸奶和糖衣,總成本也很難超過15元。更讓人詬病的是跟風亂象:部分商家用植脂末調奶皮、奶粉兌酸奶,水果不新鮮、糖衣厚得像口香糖,卻借著“網紅”標簽肆意抬價。
本來只是街頭小吃的東西,卻被炒成了“社交硬通貨”。這或許就是網紅食品一貫的套路吧?說白了,奶皮子糖葫蘆的爆火,從來不止是“好吃”那么簡單。它是年輕人追求的新鮮感與社交感。雪白奶皮裹著鮮紅草莓的顏值,天生就是社交平臺的“流量密碼”,拍張照配文“冬天的第一串奶皮糖葫蘆”,瞬間就能獲得點贊共鳴。
可以說,這樣的糖葫蘆本身并不是賣的食物本身,而是“打卡儀式感”和“圈層認同感”,這種被商家精心包裝的“情感消費”,讓很多人甘愿為溢價買單。從“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被炒作漲價,到“一米糖葫蘆”被包裝成“愛情檢驗標準”,網紅美食的套路從未變過:用“創新”標簽綁架情感,用“限量”營銷制造焦慮,最終讓消費者為虛高溢價埋單。
其實,沒人反對傳統美食創新。奶皮子與糖葫蘆的結合,讓內蒙古非遺食材走進更多人視野,本是件好事。但創新不該成為漫天要價的借口,情感營銷更不該變成“割韭菜”的利器。我們觀察,寒風里的排隊隊伍終會散去,社交平臺的熱度也會降溫。奶皮子糖葫蘆的未來,終究要回歸食物本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