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金名
校審丨汪海排版丨葛暢
“要加大業務員的考核,不痛不癢的起不到效果,要考核,就要他感覺到痛”,會上,職能部門討論著工作該如何推動。
公司對一線業務的考核越來越多、越來越重。過去,完成業績就能拿到錢,現在,即使完成業績,也不一定能拿到錢。
業務員越來越難做,除了業績達成難,還有交不完的表格、算不清的考核、開不完的會議、記不清的規章制度......
有人說:業務員苦辦公室人員久矣。
![]()
層層加碼,束縛業務工作開展
會上,市場部人員討論著“如何真實、高效用好形象物料”,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建言獻策。
“要和終端簽協議,約束終端”、“要考核業務員,這樣才能讓業務重視起來”、“執行二次驗收:初次安裝時檢查一次,3個月后再復查”……
這些策略增加了業務工作量,很多業務員為了避免麻煩,不愿意再申請生動化物料了。短時間看,費用花得少了,長此以往,因終端缺少品牌推廣,產品在終端的競爭力下降了。
還不如下市場,挖掘更有效的推廣方式,和終端談兩場推廣活動對市場更有幫助。
![]()
為了規范業務管理,于是,各職能部門設計了一系列規章制度,終端拜訪制度、臨期品管理制度、經銷商管理制度、費用管理制度、生動化管理制度、推廣活動管理制度等。
而且為了體現新意,年年加碼,設置的條件越來越多。如業務申請費用,要求約定:終端銷量目標、重點產品目標、陳列生動化執行標準、未達標扣款等事項等。
結果,終端看到協議條款,連連搖頭,“你們不想給費用就直說,搞這么多彎彎繞繞”,業務表示無奈,“公司規定的,否則費用申請下不來。”
某大廠,辦公室領導問業務員,“有促銷員費用為什么不申請”,業務只能如實回答:“促銷員標準要求太高了,在我們小縣城,哪里找得到身材好、年齡小、長相好的妹子來做我們的促銷員,而且還錢少、事情多。”
“去年申請了2名幫扶人員,結果年底一清算,人員費用都扣回去了,說是某項指標沒完成”,經銷商怒氣沖沖。
經銷商要求業務想辦法把扣掉的費用補回來,公司責怪業務費用申請很隨意,業務員折騰不少,還兩頭受氣。
市場部如此、財務部如此,甚至人力部也如此,最后,所有動作變為了業務頭上的枷鎖,越來越沉重,壓得大家喘不過氣來。
一位大廠老業務訴苦道:“真的不想干了,不是工資的事,就是事太多,盡是吃力不討好。”
![]()
以“PDCA”之名,增加業務負擔
P(計劃PLAN) 、D(實施DO)、C(檢查CHECK) 、A(處理ACT) ,是推動工作合乎邏輯的工作流程。
辦公室每個崗位總要有點事干,總要體現自己的價值。寫方案、過程中收表追進度、結果考核,形成了看似完美的PDCA閉環,但在實際過程中走偏了,給業務帶來了嚴重負擔,工作成效反而更差了。
![]()
一、用“報表”體現工作
調研市場,要交表;統計臨期品,要交表;了解各項工作執行情況,要交表等等。
為了精細化管理,表格越來越復雜,動不動就上百行、幾十列,看著讓人頭痛,填起來更是費時費力。
“如果業務對市場熟悉,這個表分分鐘就填好了。”職能人員回復道。
新人小李,每次被表格折磨得夠嗆,一次和同事交談中,得知,原來表格中的內容都是可以編的,不需要認認真真地去市場尋找答案,那樣很累。自己填了真實的數,如果與領導的預期不符,還要他寫反思、寫改進。而同事隨手一編,符合領導心中的預期即可,不要過于拔尖,也不能嚴重落后。
領導拿著編好的數據,義正言辭地將市場分析了一番,臺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尤其是大廠,業務在市場上拜訪終端,經常接到職能人員的電話,十有八九是要交表,“趕緊找個地方,趕緊把表填一下,領導馬上就要。”
而且,辦公室幾乎每天都有對業務員的吐槽,“還是業務好做,只要完成銷量就好。其他啥都干不好,XX業務每次交的表,填得亂七八糟”
表格做得像朵花,對市場發展并沒有意義,收完后就束之高閣,又開始收下一個表,如此循環。
二、考核濫用
職能部門復盤,發現考核對工作推動有效果,于是在考核上下足了功夫,然后,考核越來越多,越來越細。
凡事必加上考核。業績要考核、鋪市要考核、過程指標要考核,就連終端拜訪都要考核。
考核也許在一定范圍內、在短期內確實有效果,但考核一旦濫用,弊端日益凸顯。
為了不被考核,業務馬不停蹄地完成每日的拜訪數量、一系列的過程指標。結果,服務終端的質量下滑了,和客戶的溝通減少了,新店拓展滯后了,漸漸地,業務對各項工作都產生了抗拒。
“考核太多了,我都已經麻木了,除了業績,其他考核我基本放棄了”,一名乳制品大廠業務嘆息道。
“業績達成了,但工資又少了一半,不知道哪里又被扣錢了。”
長期考核導致業務對工作產生了倦怠,業務像是一具被驅使的肉體,沒有了靈魂,沒有了凝聚力。
![]()
脫離市場實際,瞎指揮
辦公室人員大多沒有業務經驗,對市場缺少了解,制定的方案往往脫離市場實際。尤其是新人,兩眼一抹黑,拿著前人的方案修修改改,然后發給業務執行。
某快消頭部大廠,一群人在辦公室,研究出了一套看似完美的方案,各個市場都考慮到了,理論上也邏輯自洽,結果在終端落不下去,目標達成率很低。
項目負責人率先抱怨道:“業務員執行力太差了,我每天電話催,進度就是跟不上來。”
其實,業務需要的不是那個看似完美的方案,真正需要的是基于市場實際,打市場的資源,是能快速落地的工具。
很多時候,高舉高打、高目標引領、高標準執行,成為了各職能部門向高層領導邀功的籌碼。
即使結果往往一地雞毛,達成率極低。最后,業務成了不作為的“替罪羊”。
后來,業務為了完成目標,不得不在數據上造假。
“我們是弱勢市場,公司定的XX目標太高了,根本完不成,報上去的數據肯定有水分,如果報真實數據,又得反思、挨批。”業務嘆了口氣。
不切實際的方案,消耗的是業務的精力,傷害的是客戶的信心,錯過的是市場機會。
工作開展要基于市場實際,大家都知道,但往往做不到。
主要原因是:辦公室制定方案的人并沒有親自去參與終端業務的執行,不知道在執行過程中會遇到怎樣的困難,一味想當然,拿“理想的結果”當成“目標”。
![]()
都把自己當領導,把問題拋給業務
在快消大廠,辦公室人員幾乎都能指揮業務干活,若是不干,那就“考核”伺候。
沒有按要求填寫表格,哪怕是辦公室的文員,也得言辭犀利地批評業務兩句,“一個表也交不好,都教你好幾遍了。”
每次辦公室人員下市場,那得業務帶著,走訪過程中,多少得指出市場上這樣、那樣的問題,叮囑業務要整改,若整改不到位,又拿出“考核”這一法寶。
讓人無語的是,工廠員工更是把自己當成了業務的領導。
“有什么貨,就賣什么貨,業務賣不掉,那是業務能力差。”一位工廠小主管理直氣壯地說。
站著說話不嫌腰疼,市場上的事總覺得是稀松平常的小事。
產品出了質量問題,工廠經理推三阻四,“上次XX市場也出了同樣的問題,后來業務自己解決了,這點小事,你們難道就解決不了嗎?”
“這業務能力差距還是蠻大的,啥事都往工廠推,做業務要靈活嘛,不靈活怎么干得好業務。”這位工廠經理說得頭頭是道,但他卻沒干過一天業務。
問題反復出現,丟下一句“按流程反饋”、“我們正在核實”......然后就沒了然后。
沒有真正協助業務去解決問題,市場上的任何問題都怪罪到業務頭上,最終傷害的是業務的信心、合作伙伴的利益、消費者的信任。
![]()
職能崗位岌岌可危
市場環境與日俱下,業務再怎么努力,也完不成業績。
職能崗位越發焦慮,焦慮的不是如何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去幫助業務發展,助力銷量提升,而是設計更多的表格,更復雜的考核制度、更頻繁的檢查。把工作流程、制度方案當成自己的工作成果,這是本末倒置的。
最后,公司沒有完成既定的業績目標,裁員的屠刀率先砍向職能,職能到最后一刻,都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被裁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