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貿摩擦解決后,潮水退去,才發現沙灘上是哪些國家在裸泳,首當其沖的是印度,一覺睡醒發現自己成了對抗美國發動全球關稅戰的主力。
![]()
中美關稅松勁兒:不是美國好心,是自己扛不動了
沒人真覺得美國是突然良心發現,要給中美貿易松綁。這場關稅戰能降溫,說到底是美國自己先扛不住了。從4月特朗普打響“對等關稅”第一槍開始,美國經濟就陷入了越打越疼的循環里。
![]()
一開始美方還挺橫,4月2號說要對中國加34%關稅,沒幾天就漲到84%,后來又疊加上“芬太尼稅”,直接飆到145%,那架勢跟要“打到底”似的。
可關稅這東西從來都是雙刃劍,中方當天就宣布對美加34%反制關稅,成了全球第一個反擊的國家,后來還把反制稅率提到125%,稀土出口管起來、實體清單也加碼,手里的牌輪番打。
美國國內很快就亂了套。美國零售聯合會早算過,真要是對中國加100%關稅,國內核心通脹得往上竄1.8個點,家電、吃的、看病用的全得漲價,老百姓早開始囤東西了。
![]()
更要命的是制造業和股市,4月關稅戰最兇那半個月,美股總市值蒸發了4萬億美元,差不多是美國14%的GDP,蘋果、英偉達這些巨頭生產線都斷了,資產縮得厲害。中西部的農場更慘,大豆、谷物賣不出去,破產率都沖到21%了,再打下去就得過半。
雪上加霜的還有法律風險,11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要審特朗普搞關稅戰合不合法,一旦判違法,美國得退回去1萬億美元的關稅利息,這可是一年財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到時候行政機構都得停擺。
盟友們也不跟了,歐盟直接對美加25%反制關稅,加拿大、墨西哥跟著學,連韓國都要收回戰時指揮權,美日韓那所謂的同盟眼看要散架。
![]()
這么多事兒堆一塊兒,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也沒法硬撐了,10月吉隆坡磋商完直接說“100%關稅的威脅沒了”。10月30號的首會晤,不過是給這場“被迫降溫”的摩擦蓋個章。美方取消91%的加征關稅,把稅率打回原形,說白了就是“打不動了,得歇口氣”。
印度接棒:想撿漏卻成了“擋箭牌”
中美這邊剛松口氣,大家才看清——美國那關稅大棒沒砸向中國,反倒狠狠砸在了印度身上。這印度本來還想著趁中美摩擦搶點生意,結果一覺醒來,自己成了美國全球關稅戰的“主力”,說起來全是委屈。
![]()
美國對印度加稅其實早有苗頭。4月特朗普搞“對等關稅”的時候,就給印度定了26%的稅率,比歐盟的20%、日本的24%都高,那時候印度還沒當回事,覺得自己跟美國是“戰略伙伴”,能躲過去。
結果8月7號,特朗普直接拿印度“買俄羅斯石油”說事兒,又加了25%,兩下一跌就是50%,成了美國所有貿易伙伴里稅最高的。
這50%的關稅可不是鬧著玩的,直接戳中了印度的軟肋。印度往美國賣的主要是紡織、醫藥、珠寶和農產品,這些行當本來利潤就薄,加50%的稅之后,成本一下漲了快一半,根本沒法跟別人搶生意。
![]()
醫藥行業更慘,印度是全球仿制藥大國,原料藥還得靠進口,加稅后藥價漲了不少,美國醫保機構直接少買了,印度藥企半年就丟了20億美元訂單。
更諷刺的是,印度之前還想趁中美摩擦“撿漏”。4月中美關稅最高的時候,印度工商部專門出政策,拉著中國的電子代工廠去印度建廠,號稱“三個月替代中國10%的電子產品出口”。
結果工廠剛蓋了一半,美國的關稅大棒就砸過來了,那些想轉移到印度的產能,要么停在半路,要么干脆去了墨西哥——畢竟墨西哥在《美墨加協定》里能享關稅豁免,比印度靠譜多了。
![]()
美國為啥偏偏盯著印度往死里薅?說白了就是“柿子挑軟的捏”。印度經濟體量不小,2024年GDP排全球第五,能收不少關稅;但反制能力又弱,對美出口占印度總出口的18%,可美國對印出口才占2%,印度就算想反制,也只能捏捏美國的杏仁、核桃,根本傷不到人家。
8月美國加稅的時候,印度嘴上喊著“不公平、不公正”,說要“采取一切必要行動”,最后也只敢對美國的堅果加了點稅,連“報復”都算不上。
對比一下其他國家,歐盟敢直接反制25%關稅,日本靠汽車產業談判爭取到部分豁免,韓國也用半導體合作換了關稅優惠,就印度沒什么籌碼,只能被動挨揍。
![]()
這“主力”的帽子,與其說是美國給的,不如說是自己“掙”來的——想蹭熱度卻沒實力,最后成了人家的“擋箭牌”。
裸泳的代價:印度的野心撐不起實力
中美關稅戰的潮水一退,印度這只“裸泳者”就暴露在沙灘上,這才明白自己成了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犧牲品。50%的關稅像根繩子,勒得印度喘不過氣,而它的困境,說到底是“野心配不上實力”的必然結果。
![]()
最直接的就是出口崩盤。美國海關的數據擺在那兒,8月加稅之后,印度往美國賣的貨單月就降了22%,9月又降了18%,這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跌得最狠的。
紡織業是重災區,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200多家紡織廠說倒就倒,幾十萬工人沒了活兒,老板們堵在政府門口喊“要么降關稅,要么給補貼”,可印度財政部早就沒錢了——上半年為了穩住匯率,花了800億美元外匯儲備,哪兒還有錢補?
![]()
國內物價也跟著瘋漲。印度依賴進口的食用油、化肥,因為美元升值加上關稅,價格漲了30%以上。9月印度CPI同比漲了6.8%,超過了央行4%的目標上限,老百姓怨聲載道。
莫迪政府想通過限制出口平抑物價,結果又搞出連鎖反應——印度是大米出口大國,限制出口后國際米價暴漲,美國糧食巨頭趁機提價,印度自己的糧商也跟著囤貨,最后成了“越限越漲”的死循環。
更讓印度憋屈的是,自己想當“主角”,卻始終是美國的“棋子”。特朗普政府一邊給印度加稅,一邊還逼著印度在印太那邊站隊,讓印度少買俄羅斯石油,多買美國武器。
![]()
8月加稅那天,美國國務院就說要賣100億美元的無人機給印度,這明擺著“一邊打巴掌,一邊給糖吃”,印度心里清楚是坑,可不敢不接——要是得罪了美國,下次關稅說不定就漲到60%了。
這種無奈在供應鏈競爭里更明顯。印度一直想搞“印度制造”,跟中國搶全球供應鏈的份額,可關稅戰一下暴露了它的短板:基礎設施差得很,產業鏈也不完整,勞動力素質參差不齊。
中國的電子產品能做到“72小時交貨”,印度光清關就得花一周;中國有完整的半導體配套產業,印度連個高端芯片都造不出來。之前印度搶來的一些低端訂單,現在因為關稅和效率問題,又流回了中國——畢竟中國關稅低,交貨還快。
![]()
有專家算過,要是美國50%的關稅持續一年,印度GDP至少得少增長1.2個百分點,這對本來就增速放緩的印度經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更要命的是,印度想找替代市場都難:歐洲自己還被美國加了20%關稅,顧不上它;東南亞市場太小,消化不了印度的產能;非洲倒是有需求,可物流成本太高,根本不劃算。
說到底,印度成了關稅戰“主力”,不過是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一個縮影。當初美國拉著印度喊“供應鏈脫鉤”,現在又把印度當成“收割對象”,這種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操作,早暴露了“美國優先”的真面目。
![]()
而印度的遭遇也給那些想靠“蹭摩擦、撿便宜”的國家提了個醒:在全球化的棋局里,沒實力的野心,終究只會淪為別人的墊腳石。
潮水退去之后,誰在裸泳一目了然,印度這狼狽樣,不過是這場全球貿易亂局里的一個小注腳罷了。
信息來源:
光明網——美對印加征關稅,總體稅率將增至50%!印度: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
![]()
環球時報——中美元首會晤更多細節獨家披露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