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聯社報道,當地時間29日下午,特朗普和李在明在韓國慶州舉行美韓首腦峰會之際,會場外發生了相當驚險的一幕——一批反特朗普的示威者沖破了警方設置的警戒線,試圖沖擊峰會會場。
從現場流出的視頻能清晰看到,慶州峰會外的秩序早已失控,混亂景象撲面而來。抗議人群攥著印著反特朗普標語的橫幅,口中反復高喊 “不要特朗普” 的口號,順著小路朝著會談會場的方向猛沖。
負責警戒的警方只能倉促上前,用身體左擋右攔地試圖阻攔奔涌的人群,雙方很快扭打在一起,爆發了激烈的肢體沖突。
見硬闖不成,幾名示威者干脆直接躺在地上,用這種方式繼續表達抗議訴求。這場拉鋸般的對峙一直持續到人群沖到距離會場僅 100 到 200 米的位置,警方才終于穩住陣腳,徹底控制住失控的場面,總算沒讓這場混亂干擾到峰會的正常進行。
只能說,從慶州峰會外那批沖破警戒線的示威者身上,能清楚看到韓國民眾對特朗普的不滿從來不是突發情緒,而是早有積累的矛盾總爆發。這場看似驚險的沖擊背后,藏著貿易協議的利益糾葛、長期的民意基礎,還有韓國社會對美國霸權的習慣性反抗。
先看這次峰會敲定的貿易協議,特朗普嘴里的 “成果” 在韓國民眾眼里簡直是割肉交易。雙方宣布的 3500 億美元對美投資里,2000 億美元是真金白銀的現金,每年最高要投 200 億美元,這規模相當于韓國國防預算的 43%。
要知道韓國過去 5 年全球海外直接投資總額都沒這么多,專家早就警告這會讓韓國面臨 1997 年式的金融危機風險。
普通民眾心里跟明鏡似的,政府拿納稅人的錢填美國的窟窿,自己的生活說不定要受影響,這種不滿情緒找個出口太正常了,峰會現場自然成了最直接的目標。
更關鍵的是,韓國人對特朗普的反感早有數據佐證。2016 年的民調就顯示,韓國對特朗普的支持率在亞洲六國里最低,只有 7%,63% 的受訪者覺得他 “非常不友好”,還有 69% 的人認為他當選會惡化韓朝關系。
這次特朗普帶著 “美國優先” 的老一套再來,關稅談判里看似把汽車關稅從 25% 降到 15%,但本質上是讓韓國接受了 “失衡的競爭結構”,半導體關稅還被限定 “不低于臺灣水平”,這種明擺著的不公平,難免讓民眾火大。
再看這種峰會外的抗議,根本不是第一次上演,早成了美國領導人訪韓的 “保留節目”。2002 年布什訪韓時,四千名示威者在宗廟公園集會,向警察扔石頭瓶子,高呼 “反對布什和戰爭”,二十多人沖破封鎖線后被拖走,還有 26 名學生因遮蓋波音公司廣告牌被捕。
2017 年反 “薩德” 部署時,三千名民眾冒雨集會,繞著美使館游行,高喊 “薩德回家”。就連 2022 年拜登訪韓,155 個公民團體聯合抗議,學生追著拜登的行程示威,還有人在沖突中被送醫。
這次慶州的 50 名示威者只是延續了這個傳統,只不過動作更激烈些,直接沖著會場去了。
警方攔不住也不全是能力問題,實在是這類抗議太難管。韓國示威活動往往來得突然,這次示威者就故意偏離申報路線,打了警方個措手不及。
而且從過往經驗看,警方的應對常常力不從心,2002 年布什訪韓時出動了數千防暴警察,照樣攔不住扔石頭的人群。
2022 年文在寅私宅前的示威噪音高達 105 分貝,警方也只能罰 3 萬韓元了事,這點罰款還成了示威者博打賞的 “勛章”。慶州警方左攔右抱的狼狽樣,不過是韓國警方處理這類事件的常規狀態。
更諷刺的是,韓方為了討好特朗普給足了面子,機場鳴 21 響禮炮,演奏他競選曲《YMCA》,李在明還送了金冠模型、授了無窮花大勛章,把他捧成 “國王”。
可這邊剛戴完金冠,那邊民眾就喊著 “不要特朗普” 沖警戒線,這種反差恰恰說明,政府的諂媚和民眾的憤怒早已脫節。
畢竟對普通韓國人來說,比起 “韓美同盟的黃金未來”,3500 億投資可能帶來的生活壓力、失衡貿易協議里的利益損失,才是更真實的存在。
說到底,這批示威者的沖動舉動,不過是把韓國社會對特朗普政策的不滿、對美韓關系不平等的憤懣,用最直接的方式擺到了臺面上。
從 2002 年的反布什集會到今天的沖會場事件,民眾的抗議對象在變,但反對美國強權、捍衛自身利益的內核從來沒變,特朗普不過是撞上了這股長期存在的情緒浪潮。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