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10月底的慶州APEC峰會只剩不到二十天,李在明政府的外交團隊還在等一個關鍵答復,中方到底會不會派代表出席。
從7月發出邀請至今三個多月,中方始終沒有明確說法,這讓把峰會當成“中韓關系試金石”的李在明坐不住了。
但韓國外交等不到的,從來不是一句簡單的“出席”承諾,而是自己在大國博弈中反復搖擺埋下的信任隱患。
李在明的焦慮最近有了新注腳。9月初,美國突然以“簽證違規”為由,扣留了現代汽車與LG能源在美工廠的300多名韓國技術人員,這些人原本是支撐76億美元新能源項目投產的核心力量。
盡管李在明緊急召開國安會議施壓,最終接回了技術人員,但這件事徹底戳破了“韓美經濟盟友”的假象。
美國一邊吸引韓企砸下3500億美元投資,一邊在簽證、勞工政策上處處設卡。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事后坦言,美方根本沒有足夠技術工人承接項目,卻偏要限制韓國技術人員入境。
這件事讓韓國產業界徹底看清了現實。現代汽車轉頭就和泰國簽了12億美元的電動車工廠協議,LG能源更是直接加碼中國市場,在江蘇鹽城砸了5億美元擴建電池工廠,把產能提升到30GWh。
企業的選擇比政府的表態更實在,他們心里清楚,中國不只是市場,更是能保障供應鏈穩定的“安全區”。
造電池需要的氫氧化鋰,韓國幾乎全靠中國供應;就連李在明政府力推的“去中國化”稀土戰略,實際也成了笑話。
韓國LS集團5月剛和越南簽了稀土開發協議,宣稱要建完整產業鏈,可越南連高純度稀土精煉技術都沒有,挖出來的原料最后還是得運到中國加工,所謂的“替代方案”不過是自欺欺人。
李在明政府不是沒做過示好的動作。9月10日,韓國突然宣布對中國旅游團隊免簽14天,還在明洞商圈增設中文標識,甚至禁止在使館周邊搞激進集會。可這些表面功夫,根本捂不住政策上的矛盾。
一邊是法務部歡迎中國游客,一邊是產業部跟著美國搞芯片限制;一邊是LG能源加碼中國工廠,一邊是政府計劃2030年把對華資源依賴度降到一半。
這種“嘴上喊合作,行動搞限制”的操作,中方看得明明白白。網友說得實在:“真有誠意,先把對華芯片設備出口的緊箍咒松一松。”
美國的牽制讓韓國陷入了兩難。2025年美國又出新規,不準韓國把14納米以下的芯片制造設備賣給中國,而這類設備的對華出口占了韓國相關出口的近四成。
為了拿美國芯片法案的補貼,三星在得州砸了370億美元建工廠,如今卻被架在火上,不遵守限制會丟補貼,遵守了就會失去中國這個最大市場。
李在明試圖玩“平衡術”,一邊用“重新評估對美投資”倒逼美方放寬簽證,一邊用免簽政策討好中方,可這種左右逢源的算計,恰恰讓中方失去了信任的基礎。
慶州APEC峰會的主題是“連接、創新、繁榮”,但韓國自己正在親手切斷最關鍵的連接。
中方其實早就釋放過合作信號,在綠色供應鏈、數字經濟這些峰會議題上,中國有5G基建和稀土加工的優勢,韓國有半導體和新能源技術,本可以形成互補。
可韓國偏偏要搞“技術封鎖”,現代汽車在華建氫燃料基地卻捂著核心專利,對中國云計算企業進入韓國市場設置重重壁壘。
想從中國拿資源、占市場,又不愿開放自己的技術和市場,這樣的合作姿態誰能接受?
更關鍵的是,韓國的政策缺乏連貫性。去年還在喊“供應鏈多元化”,今年就因為美國施壓收緊對華出口,上個月剛接回被扣留的技術人員,這個月又不敢違抗美國的設備限制。
中方需要的是穩定的合作預期,而不是看韓國跟著美國的節奏搖擺。
就像三星西安工廠,雖然現在40%的全球閃存產能都來自這里,形成了“一小時供應鏈”,但如果韓國持續配合美國的技術限制,誰也不敢保證這份穩定能維持多久。
李在明或許該明白,中方的沉默不是故意刁難,而是一種理性的觀望。韓國外交等不到的,是自己放下“既要又要”的貪心,拿出實打實的誠意。
畢竟合作從來不是單方面的“捧場”,而是需要雙方都拿出對等的尊重和行動。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