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浙江省教育廳發布《浙江省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導意見》(下簡稱《指導意見》),通過在中小學各學段全面開展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教育,培養學生適應智能社會發展的核心素養,重點是學生的計算思維、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與人機協作能力,培育人工智能未來人才。
![]()
《指導意見》明確了中小學各學段的培養目標。小學階段以“感知—體驗—創造”為重點,重在培養學習興趣;初中階段以“理解—應用—協同”為重點,重在深化理解與協同應用;高中階段以“探究—創新—融通”為重點,重在實踐創新和前沿探索。《指導意見》還特別提出,全程均需注重人工智能安全與倫理教育。
在學習內容上,《指導意見》表示,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內容建設以普及基本概念、技術原理、應用場景、倫理安全和社會影響為核心,結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圍繞“人工智能體驗與感知”“人工智能知識與原理”“人工智能探索與創新”“人工智能安全與倫理”4個方面構建螺旋上升的核心內容體系。
其中,體驗與感知方面,引導學生接觸和使用常見人工智能工具,在真實場景中了解其對學習、生活與工作的現實影響;知識與原理方面,引導學生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數據、算法、模型等核心知識;探索與創新方面,引導學生結合現實情境,通過項目化學習與實踐,提升運用人工智能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創造力;安全與倫理方面,引導學生建立技術安全觀和社會責任感,強化倫理意識與行為規范,辯證理解技術發展的意義與邊界。
在實施路徑上,《指導意見》提出,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將人工智能教育有機融入信息科技、通用技術、科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大力倡導項目化、跨學科學習方式,確保基礎內容開足開齊,實現全體覆蓋。以校本實施為特色抓手,支持學校發揮辦學自主權,因地制宜開發與自身文化、區域產業相結合的特色校本課程與學習項目。以課后服務為拓展平臺,為學生提供分層分類的社團活動、專題實踐與競賽集訓,并構建“普及—拓展—創新”三級培養路徑,為學有余力和有特長的學生創造個性化發展機會。
此外,還將以社會聯動為實踐橋梁,拓展校外學習資源,推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館及高新企業面向中小學生常態化、公益性開放實驗室、體驗中心和科普基地,通過組織研學、科普講座等,讓學生在真實應用場景中深化理解、開闊視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