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區錢家店鎮的田野之間,在雙寶小學的磚頭操場上,學生們的吶喊聲與歡笑聲隨風飄揚。這里沒有塑膠跑道的規整,亦無綠茵球場的蔥郁,但學校以體育為犁,在看似貧瘠的鄉村教育土壤中,培育出茁壯的成長之苗。
困境中啟航,體育點燃希望
2019年,我初到雙寶小學擔任校長時,眼前景象令人心憂:學校基礎體育設施匱乏;課間10分鐘,學生多是呆坐窗前,整個校園缺乏生機。
一次偶然的發現改變了這一切。幾名男生用礦泉水瓶當足球,踢得滿頭大汗,眼中躍動的光芒,讓我意識到了體育對學生的改變作用。于是,學校經過集體研討商議,決定以體育為突破口,重塑校園的精神肌理。
學校堅決落實每日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兩小時,將課間10分鐘延至一刻鐘,大課間拓至40分鐘,并精心編排體育與健康課和課后社團活動。這微小的改變,成了學校體育蓬勃發展的序章。
足球為引,叩開活力之門
在眾多運動項目中,足球成為激活校園的鑰匙。音樂教師白路平主動請纓,將韻律感融入學生日常體能訓練,讓枯燥的練習變為躍動的樂章。
學校充分利用碎片時間,讓學生在早讀前繞樁帶球,間操時分組對抗,午休觀賽研究戰術,午后大課間進行體能攻堅。
點滴積累,匯聚成河。曾連球都帶不穩的五年級(1)班學生劉依然,如今以22球獲科爾沁區校園足球周末聯賽男子最佳射手;總躲在隊尾的學生孫熙,蛻變為穩健的最佳門將。校足球隊先后斬獲2024年科爾沁區“滿天星”訓練營冠軍、2025年“壯美北疆”雪地足球賽冠軍、內蒙古自治區校園足球周末聯賽科爾沁區賽區冠軍等榮譽,4名學生入選區級代表隊,3名畢業生憑借足球特長升入優質中學。
繁花競放,構建多元體育生態
足球取得的成功堅定了學校體育育人的決心,經過科學論證,學校推行“1+N”運動模式:“1”為必修主項,如足球、跳繩、體操、田徑等;“N”為豐富的輔項活動,如課間趣玩、趣味運動會等。
對畏懼奔跑的學生,學校引導其躍入跳繩世界;針對樂于展示的學生,學校創編融入跳繩元素的鄉村版啦啦操。成果逐漸顯現,學生柔韌性測試優秀率從35%躍升至82%;作為通遼地區引體向上“零的突破”試點,高年級學生竟能完成8—10個引體向上。
學校田徑社團屢創佳績,體操與體質健康成果豐碩,榮獲科爾沁區大課間團體操評比一等獎。如今,學生們用晨跑喚醒晨曦,課間校園歡騰,大課間學生們共舞“校本操”,放學后在社團各展所長,每名學生都能在運動中綻放光彩。
普惠共生,讓每個生命沐光而行
學校堅守“一個不放棄、一個不能少”的承諾,特別關注特殊兒童。唐氏綜合征患者小陽,從拋接球起步,如今能主動進行小組傳球;智力殘疾的小俊,經兩年堅持,已經能聽懂足球戰術指令并在展示賽中破門;患有孤獨癥的小琳,從一開始獨自安靜活動到主動參與晨跑和校本操。曾經的特殊兒童們在體育中展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經過數載耕耘,學校體質健康測試達標率升至95%,近視率降至3%以下。學生們眼眸亮了,笑容燦爛了,骨子里更多了自信與勇敢。
展望未來,學校期待能夠改善校園場地條件,進一步豐富體育課程與活動,加強校際交流。作為一名鄉村教育工作者,我將繼續緊握“體育之犁”,與師生共同在鄉村教育的田野上深耕,為鄉村學生拓展出充滿希望與可能的廣闊天地。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區錢家店鎮雙寶小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4日 第09版
作者:鄭海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