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趙婷婷)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朝陽區水務局獲悉,備受矚目的壩河15公里游船航線開始進入試航階段。作為北京首條貫通中心城區與城市副中心的旅游航線,壩河頤堤港灣至溫榆河段15公里航線上,駝房營、北崗子、東壩、金盞4處雙向船閘已完成建設,航線開始進入試航階段。未來通航后,游船將從頤堤港灣碼頭起航,沿途穿越將臺、酒仙橋、東壩、金盞等區域,最終抵達北京城市副中心。
昨日上午9點,試航游船從頤堤港灣碼頭緩緩開出。碼頭兩側,樹葉已經變黃。皓月橋邊,金葉水蠟層林盡染,水杉枝葉橙紅相間,宛如莫奈筆下的絢爛油畫。“整條航線以‘四季有景’的設計理念,打造出移動的水上景觀長廊。”朝陽區水務局建設管理科科長馬海濤介紹,河岸兩邊栽種了二月蘭、波斯菊等花卉,讓壩河沿線實現了全年皆有繁花點綴,四季風光各有韻味。待到春日,河畔的山桃、碧桃將競相綻放,粉白的花朵如云似霧漫坡鋪展。
除了觀光,這條航線還是一條激活水岸經濟的“黃金水道”——它將北京太古坊、郎園Station、798·751藝術區等沿岸商圈依次串聯。如今,郎園Station文創園曾因臨水不親水而冷清的東北角,已經成了黃金旺地;即將落成的北京太古坊,以生物多樣性理念融合濱水景觀,將成商業新地標;而798·751藝術區、麗都商圈的聯動,更讓壩河沿線化作文旅商融合的消費熱土,讓流淌的河水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活力源泉”。
船行至壩河口蓄滯洪區,兩岸樹木林立,不同顏色的樹葉層次分明,也讓游船兩岸的景觀更加豐富。“我們對壩河口蓄滯洪區的河岸空間進行了全面生態重塑。沿河岸線栽種的1.15萬株樹,涵蓋了39種鄉土觀賞樹種,形成了層次豐富、四季有景的生態綠廊,也成為秋季打卡壩河的最美風景線。此外,工程還保留了原有的成片林帶與大樹小島,為白鷺、夜鷺等鳥類提供了棲息之所,并與周邊農田形成了完整食物鏈的大美野趣生態空間。”馬海濤介紹。
目前,壩河兩岸21公里濱水慢行系統已實現貫通,形成“步道+騎行道”的復合型交通網絡,13座跨河橋完成橋下聯通,進一步提升了濱水空間的可達性。第四使館區段1.5公里林草水岸、酒仙橋路至郎園段2.3公里的山碧桃水岸已經開放,機場第二高速至溫榆河段6.7公里濱水空間也于十一前建成并對外開放。
馬海濤介紹,朝陽區將力爭在“十五五”期間實現剩余慢行系統貫通,達到兩岸43.4公里全線連通,上游連接北護城河,下游連接清河—溫榆河和北運河的慢行系統。在垂直河流方向,43.4公里濱水綠道將與沿線公園綠道、市政慢行路網連通,實現水網、綠網和路網“三網融合”。
攝影/本報記者魏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