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創教育,為縣中學子敲開“未來之門”
我所在的他山中學,是貴州黔北山區的一所普通縣中,有著4000多名師生。作為校長,我常常在思考:在現有條件下,如何為學生開辟更廣闊的成長路徑?在日復一日的探索中,科創教育逐漸成為我們辦學的一張名片。
回想起步之初,困難確實不少。最讓我揪心的就是設施設備匱乏。專用的科教器材又少又舊,更談不上有間像樣的訓練教室了。今天占用計算機教室,明天等著會議室空出來,“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同時,老師們外出培訓、接觸前沿知識的機會比較少,憑著原有的知識儲備指導學生,常常感到力不從心。此外,因為科創不是高考科目,教學和訓練都只能利用課余和周末時間。不少家長找到我,擔憂地說:“唐校長,搞這些耽誤正經學習,高考又不加分,有啥用呢?”
我也曾反復問自己:在時間和資源如此緊張的情況下,堅持走這條看似“吃力不討好”的路,到底對不對?
是孩子們對科技的好奇與渴望讓我堅定了信心——科創教育是為孩子們打開一扇看世界的窗,不能因為遇到困難就放棄。一定要闖出一條路來!
我深知頂層設計的重要性。我們召開了多次專題會議,精心規劃了“科創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決定將機器人、3D打印、程序設計、開源硬件等項目納入校本課程,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
接下來就是“跑出去”爭取支持。我一次次地往市里、縣里跑,向教育行政部門和科協求助。真誠的溝通換來了寶貴的回應:上級部門選派專家來校培訓,還為我們爭取到了“科普大篷車”進校園的機會。當看到無人機和智能機器狗給孩子們帶來了巨大的驚喜,我眼眶不禁濕潤了:山里孩子終于觸摸到科技前沿的脈動了!
資金有限,我們精打細算,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對于家長,我們耐心溝通,講解科創教育對孩子綜合能力、創新思維培養的重要性,強調“選擇科創就是選擇未來”。慢慢地,理解和支持的家長多了起來。最讓我感動和自豪的,是老師們的智慧和奉獻精神。為了開好四門科創校本課程,沒有條件,他們就創造條件——
網速慢,就想辦法提升;沒有高端設備,就把訓練時間調整到傍晚,“錯峰”使用老師和家長的筆記本電腦;經費緊張,就只購買機器人最基礎的部件,剩下的自己動手加工改造……他們甚至帶著學生收集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如薄木板、KT板、竹簽等,化腐朽為神奇,成為開源硬件的最佳輔助材料。
更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學科老師加入了進來。語文老師指導科普演講,化學老師編排科學表演秀,物理老師帶隊備戰太空車比賽……一種“課程科創”的氛圍在校園里彌漫開來。看到老師們煥發出如此的熱情和創造力,我由衷地感到,這條路,走對了!
我還記得,2024年,卓藝和王康兩位同學想做一個“基于人工智能的家庭智能藥箱”,來解決老年人因記憶力下降亂放藥物帶來的安全問題,可學校沒有器材。我抱著試一試的想法,聯系了上海一家科技公司西南地區負責人。沒想到,對方被孩子們的創意和熱情打動,慷慨地借給我們關鍵器材。最終,這個充滿人文關懷的作品不僅獲得省市一級的獎項,還一路走到了全國賽,甚至在國際交流賽中為學校爭得榮譽。
盡管起點低、條件差,但憑著這股不服輸的勁頭和因地制宜的智慧,師生們在各項競賽中不斷創造驚喜:從早年在省級電腦制作活動中初露鋒芒,到后來在省級機器人競賽、創客大賽中屢次折桂;從榮獲省級發明項目一等獎,到在全國性信息素養、人工智能競賽中斬獲佳績,甚至站上了國際交流賽的領獎臺……孩子們的腳步越走越遠,舞臺越來越大。
有一次參加“未來太空車”項目競賽,我們的學生采用薄木板、KT板等廢棄材料制作作品,而有些示范性學校用的是專業的超輕碳纖維材料。結果,我們取得了更好的成績。其他學校的老師幽默地說:“你們用手里的‘旱煙桿’,挑落了我們的‘七星寶刀’。”
瞧,這就是科創教育的魅力和成效!
(記者唐芊爾、通訊員張語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