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源
金秋時節,撿秋成為人們親近自然、體驗豐收的熱門休閑活動方式。這項源自農耕文明的傳統習俗,本是撿拾田間遺落作物、感受豐收的詩意活動,如今卻因攀折樹木、踐踏植被等不文明行為變了味。這不僅違背了撿秋的原本內涵,更折射出生態保護與休閑需求之間的矛盾。在此背景下,撿秋與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為破解這一矛盾提供了新思路,在規范行為的同時,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為秋日休閑之旅注入文明底色和發展活力。
撿秋這項傳統活動在部分人手中異化為毫無節制的破壞行為。無論是手持長竿敲打攀折樹木,還是翻越圍欄進入科研用植物區翻撿櫟果,都逾越了休閑活動的邊界,不僅違反《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行為公約》中保護生態環境的明確要求,而且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潛在傷害。
撿秋亂象滋生的根源在于公共規則意識的缺失與自然敬畏之心的消解。在部分人心中,無人看管便等同于可以隨意攫取,這是一種對公共資源的認知誤區。生態環境的和諧有序,依賴于每一個人的自覺守護,而少數人將個人私欲凌駕于公共利益之上,最終讓文明休閑淪為生態破壞的借口。
面對撿秋亂象,單純的禁止與批評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將其納入文旅發展規劃,通過場景精準設計、規則深度嵌入和體驗品質升級,讓文明撿秋成為一種必然。內蒙古武川縣規劃了5條特色撿秋路線,在田間設置免費烤土豆點,既為游客提供了場景體驗,又強化了生態保護意識;河北承德圍場推出的“撿秋+美食”套餐,將游客撿拾的食材轉化為特色農家飯,不僅豐富了游玩體驗,而且帶動了當地農特產品銷售。這種多融合模式,既滿足了人們親近自然的需求,又通過制度設計規避了不文明行為的發生。
在文旅融合的深度賦能下,撿秋這一傳統習俗正突破單一休閑屬性,被轉化為生態教育與經濟協同發展的實踐載體。各地通過創意設計與科學規劃,將季節性自然資源轉化為兼具文化內涵與經濟價值的文旅產品:錫林郭勒盟開發4條挖土豆特色線路,引導游客從被動觀光者變為主動參與者,直觀體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法則與農耕智慧;福州閩江濱江公園推出落葉創作活動,游客將撿拾的落葉拼成創意圖案,使簡單的撿拾行為升華為低碳環保的文化表達。這種創造性轉型,構建起“生態體驗—文化傳播—價值轉化”的良性循環,為傳統習俗的現代化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要實現撿秋文明與文旅發展的雙贏局面,離不開多方協同的治理體系。在文旅融合提供的有效路徑基礎上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仍需制度約束、意識引導與實踐創新多元發力。執法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對破壞生態環境、掠奪公共資源的行為依法處置;景區與鄉村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設置提示牌、劃定專屬區域、安排專人巡邏等方式,明確撿秋的行為邊界;公眾應提升環保意識和法律意識,在尊重自然和他人產權的前提下理性感受自然饋贈的喜悅。
秋日的累累碩果與撿秋的融融樂趣,既源自于季節的厚愛,更離不開文明的守護。唯有各方久久為功、協同發力,才能讓撿秋真正回歸“撿拾饋贈,體悟自然”的本真,才能讓每一年的金秋都能既有豐收的喜悅,又有文明的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