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觀(ID:xinnengyuanqianzhan)原創
全文3013字,閱讀時間7分鐘
東北和內蒙古的電動汽車少是有原因的。2025年初,東北和內蒙古局部地區就達到了零下40℃,如今東北“提前入冬”,今年年末到明年年初又將迎來極寒天氣。
我們現在的電動汽車幾乎都是鋰離子電池,不管是三元鋰電池還是磷酸鐵鋰電池,它們的天敵就是“低溫”。
天寒地凍,不耐嚴寒的鋰電池動不動就趴窩,買個電動車就相當于掏錢請來個“電動爹”!
“電動爹”的戲謔,能讓寒冷地區的數萬新能源車主強烈共鳴。不過這事兒馬上要翻篇了。眼下,一場由鈉離子引發的技術革命正悄然敲響“電動爹”的喪鐘,因為鈉離子電池能扛住零下40℃不趴窩。
這首先得益于鈉離子獨特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了“不怕冷”的體質,再配上凝固點低的電解液,造就了它在零下40℃甚至更低的溫度下,仍能保持液態和良好的離子導電性。
最新的消息是,電池巨頭寧德時代發布的鈉新電池已通過新國標認證,成為全球首款通過新國標認證的鈉離子電池,而寧德時代的鈉新乘用車動力電池正在與多個車企推進開發、落地中。
嚴寒地區的消費者2026年就能開上抗凍的鈉離子電池汽車了。
1.東北司機煩透“電動爹”
事實上,像哈爾濱這樣冬季比較冷的城市,說到電動汽車,多數是插混或者增程,純電動車還是少數。而開插混和增程的,又主要集中在網約車群體。
今年春節后,當西伯利亞寒流裹著零下30℃的寒風掠過東北平原,凌晨五點的哈爾濱街頭,網約車司機老張正對著儀表盤上閃爍的紅色故障燈嘆氣。這已是他第三次嘗試啟動電動車失敗,車載屏幕上續航里程從昨晚剩下的210公里驟降至93公里,宛如被嚴寒抽干血液的軀體。

圖/某車主冬天出行續航打折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電動爹’又罷工了!這車買來是它伺候我還是我伺候它?”老張在網約車群里發著牢騷,引來不少同行附和。
在我國北方,每到冬季,數百萬電動車用戶便要經歷這場與低溫的拉鋸戰——續航腰斬、充電龜速、啟動失靈,讓曾經備受推崇的新能源車淪為車主口中的“電動爹”。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東北地區冬季電動車趴窩率超過17%,救援呼叫量比夏季激增3倍,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鋰電池與生俱來的“怕冷體質”。鋰電池的低溫困境,源自其內部的微觀世界。低溫下的電解液會變得流動性極差,鋰離子則像怕冷的樹懶,在正負極之間的遷移速度大幅減緩。
以常見的磷酸鐵鋰電池為例,當氣溫降至-20℃,30%-80%的快充時間可能從30分鐘直線拉長到一個多小時,而放電量還減少30%左右。這就是充得慢放得快,表現在里程上則是續航縮水,甚至低于CLTC續航的40%。更嚴重的是,超低溫可能引發電池析鋰,埋下安全隱患。
鈉電池的出現,恰似為電動車裝上了一臺“抗寒發動機”。一組對比實驗令人印象深刻:將鈉電池與鋰電池同時置于-40℃環境中12小時,鋰電池組電壓降至2.5V以下,徹底失去啟動能力;而鈉電池組電壓仍保持在3.2V,輕松帶動電機運轉。
這得益于鈉離子獨特的物理特性——其離子半徑比鋰離子大40%,在低溫下更不容易被電解液“困住”,就像體型壯碩的運動員更能抵御寒風。
![]()
圖/低溫環境中的電池狀態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技術突破正在加速落地。
2025年,商用車領域率先迎來變革:寧德時代首款24V重卡啟駐一體鈉電池將于6月量產,專為極寒地區設計的電池管理系統,可將低溫冷啟動成功率從鉛酸電池的72%提升至98%。
![]()
圖/24V重卡啟駐一體鈉電池于6月量產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想象一下,在內蒙古的煤礦礦區,零下35℃的清晨,裝載鈉電池的重卡無需預熱即可轟鳴啟動,相比過去動輒需要2小時熱車的柴油車,效率提升何止翻倍。而在乘用車領域,鈉鋰混搭電池包的能量密度已突破160Wh/kg,預計2026年即可推出全氣候電池,屆時北方車主將徹底告別“電池裹電熱毯”的窘境。
2.從“鋰大爺”到“鈉小弟”
不可否認,在新能源汽車的江湖里,鋰電池曾是當之無愧的“大爺”。
全球鋰資源高度集中在南美“鋰三角”地區,智利銅礦工人的一次罷工,就能讓萬里之外的中國電池廠陷入原料恐慌。這種資源霸權帶來的不僅是價格波動——碳酸鋰價格從2020年的5萬元/噸飆升至2022年的60萬元/噸,讓電動車成本居高不下。
而鈉元素卻如同低調的“小弟”,在地殼中的豐度高達2.75%,是鋰的423倍,海水、鹽湖甚至巖石中都蘊含著取之不盡的鈉資源。
這場資源革命帶來的是成本的顛覆性下降。業內測算顯示,鈉電池正極材料采用層狀氧化物,負極使用硬碳,原材料成本比鋰電池低40%。當規模化量產后,鈉電池電芯成本可降至0.3元/Wh,相比磷酸鐵鋰電池直降30%以上。
![]()
圖/鈉電池成本優勢
來源/國元證券研究所 新能源觀截圖
這意味著,未來一輛搭載鈉電池的電動車,僅電池成本就能節省數萬元。像東北、內蒙古等地,鈉電池在零下40℃露天停放毫無壓力,就像給車穿了件防寒服,再也不用半夜起來給電池“暖被窩”了。
日常體驗的升級更是肉眼可見。清晨起床前,北方車主終于能放心地遠程開啟車內暖氣——鈉電池在零下20℃時的放電效率仍能保持85%,而鋰電池此時已“哆嗦”得只能放出50%的電量。
![]()
圖/鈉離子電池優勢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當雪花鋪滿路面,裝配鈉電池的電動車搭配雪地胎,可實現真正的“冰雪模式”:電池快速響應電機扭矩需求,避免急加速時的動力中斷,宛如給車輪裝上了防滑鏈。更驚喜的是殘值率差異:第三方評估機構預計,在東北地區,鈉電池車型三年殘值率比鋰電池車型高15%,相當于一輛20萬元的車,三年后多賣3萬元。
這場變革甚至觸及能源地緣政治的深層肌理。當北歐五國發現鈉電池能讓其電動車滲透率在極寒地區突破50%,當俄羅斯西伯利亞的鹽湖因提鈉技術成為新的戰略資源點,全球能源版圖正在經歷百年未遇的重構。
曾經依賴鋰資源的國家,開始重新審視這份“白色石油”之外的選擇——畢竟,當電池原料可以從海水中提取,當每個國家都能擁有本土的鈉資源供應鏈,能源霸權的游戲規則,已然改寫。
3.你的下一輛車會是鈉電嗎?
在商用車市場,鈉電池正發起一場“閃電戰”。港口起重機、礦山自卸車、冷鏈物流車……這些每天在極寒環境中高強度作業的“鋼鐵戰士”,正迫切需要更可靠的動力源。
以商用車啟停電池為例,傳統鉛酸電池在-25℃以下啟動成功率不足50%,而鈉電池憑借98%的冷啟動率,正在撬動這個百億級市場。
而乘用車市場則呈現“合縱連橫”的格局。東北三省充電樁覆蓋率僅為南方的60%,且冬季快充樁故障率高達25%,鈉電池的“抗寒體質”正好補上這一短板。
![]()
圖/截至2024年部分南北方城市公用裝密度對比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換電模式與鈉電池的結合更顯巧妙:標準化鈉電池包可在零下30℃環境中實現3分鐘極速更換,比充電節省至少1小時,宛如給電動車裝上“備用油箱”。
這場技術革命的漣漪,也波及了全球能源格局。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預測,若鈉電池在2030年普及,北歐電動車滲透率將從當前的45%躍升至75%,極寒地區的“電動荒漠”將變成“綠色走廊”。
在俄羅斯,葉尼塞河流域的鹽湖正規劃建設全球最大鈉電池原料基地,曾經沉睡的西伯利亞荒原,即將成為新的能源樞紐。而在標準制定層面,中、美、歐正展開激烈博弈——誰掌握了鈉電池的技術標準,誰就握住了未來十年新能源產業的話語權。
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回望,電動車在極寒地區的困境,曾像一道難以逾越的冰墻。但鈉電池的出現,如同春日暖陽,正在慢慢消融這道壁壘。
當“東北老張們”不再需要凌晨為電池發愁,當電動車能像燃油車一樣在零下40℃從容啟動,我們終于可以說:那個讓北方車主頭疼的“電動爹”時代,即將落幕。
除了抗凍和成本優勢,鈉離子電池在安全方面也有著先天性的優勢。它的熱失控起始溫度更高,自加熱速率低,對濫用條件(如針刺、短路、過充)耐受性強,本質安全更優。
![]()
圖/三種電池對比
來源/互聯網 新能源觀截圖
這場由鈉離子引發的電動汽車革命,或許只是開始——在儲能電站、兩輪電動車、低速新能源車等更廣闊的戰場,鈉電池正帶著它的“抗寒基因”,向更多領域發起挑戰。當然,它并不是替代鋰離子電池的,而是有益補充。
嚴寒和寒冷地區的用戶,明年購車鈉離子電池應該成為你的第一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