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出門時,切記帶一節廢舊電池,男女都用得到,好多人還不懂
一、清晨的困境
清晨,天還蒙著層灰藍。
路邊的積雪結了一層硬殼,踩上去發出咯吱的聲響。
老陳站在公交站臺,把厚棉衣的領口又緊了緊,冷風還是順著縫隙往脖子里鉆。
他要去城郊參加培訓,這是退休前的最后一次評級機會,耽誤不得。
出門前特意看了手機,滿格電量讓他心里踏實。
可現在要查車次,手剛從口袋掏出來就凍得發僵。
手機屏幕閃了一下,隨即陷入漆黑。
零下十幾度的天氣,手機再次“罷工”。
上周去醫院取藥也是這般,掃碼付款時突然關機,最后只能回家取現金,白白折騰一個多小時。
如今誰還隨身帶現金?老陳嘆了口氣,在站臺上來回踱步,急得額頭滲出了細汗。
![]()
二、舊電池的啟示
周末在岳父家吃飯,老陳說起手機凍關機的事。
岳父聽完,端著搪瓷杯慢慢啜了口熱茶,起身去書房取來幾節舊電池遞給他:“下次出門揣一節,和手機放同一個口袋。”
老陳接過電池,是從舊遙控器里拆出來的,外殼保存完好。
他將信將疑:“這能有用?”
岳父笑了笑:“早年我們在廠里,精密儀器冬天也容易凍壞。老師傅就找塊金屬貼身揣著,能保點溫度。電池殼是金屬的,一個道理。”
周一出門,老陳往兜里塞了節五號電池。
等公交時手機再次凍關機,他趕緊把電池和手機攥在手心,一起塞進內衣口袋。
約莫五分鐘后掏出手機,按下電源鍵——屏幕竟然亮了,雖然電量只剩百分之十,但足夠掃碼乘車。
上車時他摩挲著那節舊電池,心想:這么簡單的辦法,怎么現在才知曉。
三、生活里的學問
后來老陳查閱資料才明白,手機鋰電池怕凍,低溫會減緩鋰離子活動,導致電量供應中斷。
金屬外殼的電池能起到緩沖作用,延緩手機溫度下降,相當于一個簡易保溫層。
他和老伴解釋時打了個比方:“就像天冷時咱們手拉手,互相暖著。”
老伴笑道:“你這老家伙,倒是會琢磨。”
其實老陳沒說的是,現在家里廢舊電池他都收在一個鐵盒里,不僅自用,還想著給鄰居們也備著。
四、溫暖的延續
老陳把這個方法告訴兒子時,兒子笑了:“爸,現在有手機保暖套,幾十塊錢一個,比這方便。”
老陳沒爭辯,只讓他試試。
第二天兒子下班回來,說手機在戶外又凍關機了,幸好用了舊電池的方法才重新開機。
“還真管用,比保暖套方便,不占地方。”
老陳遞過一杯熱茶,想起母親冬天總把鋼筆揣懷里防凍,父親用舊報紙糊窗縫防風。
這些老一輩的法子簡單,卻比買來的物件更實在。
五、過冬小竅門
經過一冬天的實踐,老陳總結出幾個實用方法:手機最好貼身放在羽絨服內袋,靠體溫保暖。
在戶外少玩手機,需要掃碼時快速操作完立即放回。
應急時用5號或7號舊電池即可,注意別用漏液的。
從室外進入溫暖環境后,等手機回溫再充電。
樓上剛搬來的年輕人試過這個方法后,特意來道謝:“叔,您這法子比暖貼還方便,暖貼要更換,電池能一直用。”
老陳心里高興,既幫了人,又把老方法傳了下去。
六、時光里的溫度
冬至那天全家吃餃子,孫女指著老陳兜里的電池問:“爺爺,電池又不發熱,怎么能幫手機保暖呢?”
老陳放下筷子,把電池放在孫女手心,又握住她的小手:“就像天冷時奶奶握著你的手,電池陪著手機,一起擋寒氣。”
孫女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把小手塞進奶奶掌心。
老伴嗔怪地看老陳一眼,卻悄悄握緊了他的手。
窗外雪花緩緩飄落,屋內暖意融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