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名電動車車主在春節返鄉途中,經歷了標稱續航650公里,實際高速行駛僅400公里便電量告急的窘境。“宣傳時用一套標準,實車上用另一套標準,一輛車有3套續航標準,車主‘傻傻分不清楚’。”
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續航里程的數字競賽愈演愈烈。2024年初,多家車企相繼推出標稱續航突破1000公里的車型,引發市場熱議。
鮮為人知的是,這些光鮮數字背后,存在著一套精心設計的測試標準,使得實驗室數據與實際使用體驗之間存在巨大落差。某第三方機構測試顯示,41款市售電動車型的實際續航平均達成率僅為74.3%。
![]()
01測試標準迷局:三套體系的博弈
當今電動車市場主要存在三套續航測試標準:源自歐洲的NEDC、中國的CLTC和美國的EPA標準。這些標準在測試方法、嚴苛程度和結果呈現上存在顯著差異。
NEDC標準最早可追溯到1970年代,其最后一次更新是在1997年。測試在臺架上進行,包含4個城市循環和1個市郊循環,總時長1180秒,測試距離約11公里。
該標準的問題在于測試條件過于理想化:環境溫度恒定25℃、關閉所有車載電器、無風阻、固定加減速模式。這種“無菌環境”下的測試結果,自然難以反映真實路況。
CLTC標準基于國內41座城市、383萬輛車的行駛數據開發,2019年正式發布。測試周期1800秒,距離14.48公里,最高時速114公里/小時。
與NEDC相比,CLTC更加符合中國道路頻繁啟停的特點,但其刪除了等速測試環節,且平均車速更低,這對能量回收效率高的電動車尤為有利。
EPA標準被公認為最嚴格的測試規范,包含城市工況、高速工況、激烈駕駛和空調使用四個部分,測試結果還會乘以0.7的校正系數。
數據顯示,同一車型在三種標準下的續航數據通常呈現“CLTC > NEDC > EPA”的排列順序,差距可達15%-30%。
02現實挑戰:為何續航總在“打折”
電動車在實際使用中面臨多重因素影響,導致續航表現遠不如實驗室數據亮眼。
溫度是首要影響因素。鋰離子電池在低溫環境下活性降低,內阻增加,導致放電能力下降。實驗表明,-7℃環境下,電動車續航可能下降高達40%。同時,冬季取暖能耗進一步加劇了電量消耗,暖風空調功率可達2-3千瓦,相當于每小時減少續航10-15公里。
駕駛習慣與路況同樣關鍵。急加速和急剎車會大幅增加能耗,高速行駛時風阻呈平方增長——時速從90公里提升至120公里,風阻將增加約77%。頻繁的城市短途出行因電池需要反復加熱,也會導致能耗上升。
車載電器使用常被消費者忽視。大功率音響系統功率可達0.5-1千瓦,座椅加熱、方向盤加熱、大燈等設備合計功率也可觀。在典型使用場景下,這些附件設備可能使續航減少5%-10%。
電池衰減是長期影響因素。數據顯示,電動車電池在行駛10萬公里后,通常會有10%-20%的容量衰減,這意味著實際續航將隨使用時間逐步降低。
03補能路線:三種路徑的優劣對比
面對續航焦慮,行業已形成三種主流補能方案,各有其技術特點與適用場景。
換電模式主打“速度優勢”,整個過程僅需3-5分鐘,與傳統燃油車加油時間相當。換電模式還能實現電池租賃,降低購車門檻,并便于電池集中管理,延長壽命。
但換電站建設成本高昂,單個站點投資可達150萬元,且不同車企間電池標準不統一,制約了網絡效應發揮。截至2023年底,全國換電站總量約3000座,相對于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仍顯不足。
超快充技術近年來進展顯著。800V高壓平臺搭配350千瓦超充樁,可實現“充電5分鐘,續航200公里”的目標。2023年,全國充電基礎設施新增數量較上年上漲近五成。
但超充站對電網負荷極大,單樁峰值功率相當于200戶家庭用電總和,且長期大功率充電可能加速電池老化。目前,超充網絡主要集中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和一二線城市的重點區域。
增程式技術作為一種過渡方案,通過搭載燃油發動機作為“充電寶”,解決了里程焦慮問題。增程式車輛市區通勤用電成本低廉,長途出行又可加油補充,適用場景廣泛。但這類車輛背著兩套動力系統,結構復雜,在饋電狀態下油耗較高,且與傳統燃油車相比并無明顯能效優勢。
04電池技術革新:從卷繞到疊片的演進
在電池制造領域,一場從“卷繞”到“疊片”的技術變革正在悄然進行。
傳統卷繞工藝類似于卷紙,將正極、隔膜、負極依次堆疊后卷起形成電芯。這種方法設備成熟、生產效率高,但存在中心空間浪費問題,導致體積利用率低。更關鍵的是,卷繞結構在充放電過程中會產生不均勻的內應力,長期使用后可能導致變形和性能衰減。
疊片工藝則像制作書本,將正極、隔膜、負極裁切成片后直接堆疊。這種結構空間利用率更高,能量密度可提升5%以上。疊片電池內阻降低約15%-25%,發熱量更小,支持更高倍率的快充。
測試表明,疊片電池循環壽命普遍超過2000次,比卷繞電池提高約20%。隨著疊片設備速度從早期的數秒一片提升至0.25秒一片,生產效率瓶頸已基本突破。
國內主流電池企業紛紛布局疊片產能,預計到2025年,疊片電池在動力電池中的占比將從目前的30%提升至50%以上。
05未來展望:融合共生的補能生態
面對多樣化的用戶需求,未來補能體系將呈現多元融合態勢。
超充網絡建設正在提速。華為全液冷超充站已實現“一秒一公里”充電速度,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相繼推出超充站建設計劃。到2025年,重點區域的高速公路服務區超充覆蓋率有望達到100%。
換電模式正向標準化方向發展。政策層面正在推動電池尺寸、接口標準的統一,為跨品牌換電創造條件。上海對通用型換電站給予設備投資40%的補貼,努力降低建設成本。
虛擬電廠技術為補能網絡提供新思路。通過智能調度,電動汽車集群可在電網負荷低谷時充電,高峰時反向送電,形成分布式儲能系統。試點項目顯示,單輛車參與調峰每年可獲得約4000元收益。
行業專家指出,未來不是單一技術路線的勝出,而是“效率優先、場景適配、系統協同”的生態構建。隨著半固態/固態電池技術的成熟,2025年后電動車續航能力有望實現質的飛躍,屆時續航焦慮將逐步成為歷史。
從全球視野看,日本松下、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電池巨頭都在積極布局下一代電池技術。固態電池實驗室樣品已實現1000次以上循環壽命,能量密度超過400Wh/kg,是當前液態鋰電池的兩倍以上。
技術的本質是為用戶服務,而非營銷工具。當行業從“數字競賽”回歸“價值創造”,當測試標準更貼近用戶真實使用場景,新能源汽車才能真正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畢竟,車輛的價值最終不是體現在宣傳冊上,而是存在于每一次安心出發與準時抵達之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