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伯利亞,多數人腦海里會立刻蹦出“極寒”兩個字,但很少有人能真正想象到這里的冬天有多殘酷。
零下73度的極端低溫,能讓鋼鐵變脆、呼氣成冰,暴露在外的皮膚五分鐘就可能凍傷,長達七九個月的冰封期,更是把生存變成了一場與自然的持久戰。
為了熬過冬天,當地人家家戶戶要囤千斤糧食、腌百罐咸菜,還要花整整一個月進山砍柴,這些在我們看來匪夷所思的操作,卻是西伯利亞人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本能。
這片被嚴寒統治的土地,為何能留住上千萬居民?他們又靠著怎樣的智慧在“人間冰窖”里繁衍生息呢?
![]()
西伯利亞居民
零下73度的“人間冰窖”,連鋼鐵都能凍脆
在西伯利亞,“冷”從來不是形容詞,而是一種無處不在的生存背景。
2024年冬天,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地區的氣象站測出了零下73攝氏度的極端低溫,這不是短暫的寒潮,而是當地冬季常態的極致體現。
要知道,南極邊緣地區的年平均氣溫也不過零下50攝氏度左右,西伯利亞的寒冷程度早已超越了南極邊緣的生存極限。
在北半球寒極奧伊米亞康,1933年曾創下零下67.7攝氏度的紀錄,1924年更是測出零下71.2攝氏度的恐怖低溫。
![]()
奧伊米亞康
生活在這里的居民說,冬天出門呼吸時,肺部像被無數冰碴扎刺,喉嚨干疼得說不出話,呼出的哈氣會瞬間凝結成白霧,睫毛和眉毛幾分鐘內就掛滿白霜。
連扛凍的北極熊都難以在西伯利亞腹地存活,當地動物園曾嘗試引進北極熊,結果它們在零下40度的“常溫”下就蜷縮成一團,根本無法適應更極端的低溫環境。
對比之下,常年生活在這里的居民卻能從容應對,這種反差背后,藏著的是他們對抗極寒的全套生存策略,而這一切策略的起點,都是一場長達數月的“過冬備戰”。
![]()
西伯利亞居民
千斤存糧、百罐腌菜、一月砍柴,少一樣都可能熬不過冬
進入八月,當全球多數地區還在享受夏天的尾巴時,西伯利亞人已經開啟了緊張的“過冬備戰”,這場準備直接決定了接下來大半年的生存質量。
囤糧是頭等大事,每個家庭都會按人頭儲備至少500公斤糧食,換算下來差不多是千斤規模,這些糧食以耐儲存的谷物、面粉和肉干為主,全部堆放在深挖數米的地窖里。
雅庫特人居住的地區,地窖墻壁會用厚實的木板加固,入口覆蓋多層厚布阻擋冷空氣入侵,確保糧食不會被凍硬。
除了常規糧食,他們還會利用當地特有的天然冰窖“buluus”,將夏季捕獲的魚和馬肉直接凍存。
![]()
西伯利亞的冰窖
這些肉類在室外低溫下能保持新鮮,馬血凝固后切成塊狀,既能當零食補充熱量,又能煮湯食用,成為冬季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之所以要囤這么多糧食,是因為寒潮一來,道路會被厚厚的積雪封凍,運輸完全中斷,超市關門停業,臨時買糧根本不可能,沒有足夠的儲備,不僅會餓肚子,更會因營養不足失去抵抗寒冷的力氣。
腌菜是和糧食同等重要的儲備物資,每家每戶至少要腌制一百罐蔬菜,白菜、蘿卜、甜菜是常見品類。
![]()
俄羅斯腌黃瓜
當地居民還會用鹽、醋、糖和香草調配溶液,將整根黃瓜浸泡發酵,數月后取出的酸黃瓜酸脆可口,既能緩解冬季飲食的單調,又能補充維生素。
雅庫特人還會將豬肉切成大塊,抹上鹽、黑胡椒和大蒜層層壓實腌漬,成品肉質多汁,切片后配酒生食,成為冬季餐桌上的特色菜肴。
這些腌菜不僅延長了蔬菜的保質期,更解決了冬季新鮮蔬果稀缺的難題,要知道當地冬季進口蔬菜價格高得驚人,普通家庭根本消費不起。
![]()
雅庫特人
砍柴則是入冬前最繁重的工作,每家都要花整整一個月時間砍夠三個月的用柴量,每天在齊膝深的積雪里掄八個小時斧頭,累得直不起腰也不能停。
他們優先選擇耐燒的粗壯落葉松,原木鋸倒后分成段落,扛回村中碼成高堆,還要仔細分類存放,大塊木材用于爐灶主燒,小枝椏作為引火材料。
之所以如此緊迫,是因為十月之后,氣溫會驟降到零下30攝氏度,林地被冰封,積雪沒過小腿,再想砍柴就難如登天。
從囤糧到腌菜再到砍柴,每一項準備都是對極寒的敬畏,也是對生存的負責。
![]()
西伯利亞居民
地理布局把西伯利亞“鎖死”在低溫里
西伯利亞的極寒并非偶然,而是高緯度、地形、氣候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
最基礎的原因是高緯度,西伯利亞大部分區域位于北緯50度以北,最北已經接近北極圈,冬季太陽直射點南移,這里的日照時間變得極短。
部分地區甚至會出現極夜現象,每天接收的太陽輻射少得可憐,地面持續向外散熱,溫度自然一降再降。
此外,冬季地表被厚厚的冰雪覆蓋后,會把大部分太陽輻射反射回太空,形成“冷循環”,也就是越冷越結冰,越結冰越冷,讓低溫得以持續維持。
![]()
西伯利亞極夜
俄羅斯科學院氣象研究所的監測數據顯示,西伯利亞冬季冰雪反射的太陽輻射量高達80%,遠超中低緯度地區,這種“反射效應”進一步加劇了寒冷程度。
大陸性氣候則讓嚴寒雪上加霜,西伯利亞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陸地連片區域,遠離海洋,周圍被陸地環繞。
而海水的比熱容大,升溫降溫都慢,能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西伯利亞卻得不到這種“緩沖”。
冬季,這里的陸地冷卻速度比海洋快得多,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冷高壓區,也就是氣象學上所說的“西伯利亞高壓”。
![]()
西伯利亞地區
這個高壓區帶來的是穩定的冷空氣、低濕度和晴朗天氣,而低濕度和晴天會讓地面的熱量更快地散發到太空中,進一步拉低溫度。
地形則相當于給嚴寒加了一把“鎖”,奧伊米亞康和雅庫茨克都位于當地的峽谷中,周圍地勢較高,這種地形很容易形成“冷空氣湖泊”。
冰冷的空氣密度大,會沉在谷底,而周圍的高山又擋住了溫暖空氣的進入,讓冷空氣無法擴散,只能在谷底不斷堆積,溫度也就越來越低。
多重地理因素的疊加,讓西伯利亞成為了天生的“寒極”,也倒逼當地居民摸索出了一套適配環境的生存智慧。
![]()
西伯利亞居民
結語
西伯利亞的故事告訴我們,人與自然從來不是對立的兩極,只要敬畏自然、適應環境,就能在極端條件下綻放生命力。
在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加劇的今天,這種與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不僅是西伯利亞人的寶貴財富,更能為全人類提供啟示。
唯有找到人與自然的平衡點,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讓生命在各種環境中都能生生不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