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各地熊襲擊事件急劇增加,全國民眾的不安情緒也在上升,同時也危及游客的安全,日本政府計劃招募獵人以加強對熊的捕殺。今年已有超過12人死于熊的襲擊,這是自2000年代開始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因熊襲擊受傷的人數超過100人。10月30日,日本政府首次召開了“有關熊害對策等的相關閣僚會議”,提出了多項應對措施。東京農工大學等研究團隊通過調查日本大型哺乳動物的分布狀況,揭示了日本熊災背后的原因是人口減少的加速與氣候變暖的持續發展。
![]()
熊出沒,注意
日本環境省在10月30日表示,作為應對闖入居民區并襲擊人的熊的措施,日本政府將確保預算,用于雇用持有狩獵執照者及其他相關人員。政府將熊視為對公共安全的嚴重威脅,并正在考慮允許警方使用步槍對熊進行捕殺。此外,本周,日本政府還宣布應秋田縣的請求,派遣自衛隊參與熊害捕殺的后方支援工作。熊害問題在山地較多的東北地區尤為嚴重,特別是巖手縣和秋田縣。
防衛大臣小泉進次郎于10月31日就秋田縣請求自衛隊支援一事表示:“目前正在協調實施地點、運輸方案等事項,將盡快落實可行的支援措施。”但他同時強調:“防衛省和自衛隊的本職是國防,無法無限制地投入到熊害對策中。”按照日本現行法律,自衛隊員難以直接使用武器捕殺熊,但可以通過設置陷阱、處理熊尸等方式支援獵人。秋田縣知事鈴木健太于10月27日請求政府考慮派遣自衛隊時指出:“前線人員的疲憊已經接近極限。”
![]()
日本國內棲息著兩種熊:分布于本州等地區的日本黑熊,以及棲息于北海道、體形更大且被認為更具攻擊性的棕熊。今年已有超過12人死于熊的襲擊,這是自2000年代開始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遇難者包括在北海道派送報紙的男性,以及巖手縣一名在自家庭院內被發現死亡的67歲男子等。此外,因熊襲擊受傷的人數超過100人,其中包括一名在世界遺產地——岐阜縣白川鄉公交車站遭襲的外國人。還有熊闖入超市或學校襲擊人類等事件,嚴重威脅居民的日常生活。
日本政府今年9月已修改《鳥獸保護管理法》,以便更容易捕殺闖入居民區的熊。不過,日本獵人群體正持續老齡化,人數也在減少。這一趨勢與曾因毛皮和熊膽而盛行的熊狩獵活動衰退相吻合。結果,熊闖入人類生活圈的事件日益增多,居民遭襲的風險不斷上升。專家指出,今年作為熊主要食物的山毛櫸果實歉收,饑餓的熊可能因此被人類居住區吸引。此外,氣候變暖與住宅區人口減少也被視為原因之一。
![]()
![]()
大型哺乳動物分布擴張
根據東京農工大學的研究,近年來,熊、鹿、猴等哺乳動物與人類之間的沖突日益增加。全球范圍內,由于人類活動范圍與居住圈的擴張,大型哺乳動物的棲息地和分布總體上呈縮小趨勢。許多大型哺乳動物已被列入瀕危物種。然而,在世界的部分地區,大型哺乳動物的數量與分布卻出現了回升或擴張,日本便是其中之一。這種趨勢雖然表明生態系統的恢復,但同時也帶來了人獸沖突、農作物受害等社會問題。然而,至今幾乎沒有從國家層面對大型哺乳動物的數量恢復與分布擴張進行長期記錄和系統分析的研究。
為此,東京農工大學等研究團隊利用過去約40年來日本全國6種陸生大型哺乳動物(野豬、日本黑熊、日本羚羊、日本猴、日本鹿、棕熊)的數據,分析了各物種分布變化的影響因素。結果顯示,六種大型哺乳動物的分布范圍在約40年間迅速擴大。其中,擴張速度最快的是日本鹿,年均擴張面積達174.9平方公里,目前幾乎日本全國都可見其蹤跡。野豬的分布擴展至東日本與北日本。日本黑熊則在西日本擴張顯著。相對而言,日本羚羊與日本猴的擴張速度較慢。雖然棕熊以年均35.2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張,是六種動物中最慢的,但如今其分布已覆蓋北海道的約80%。
![]()
![]()
此外,從1978年至2003年,本州、九州、四國的日本鹿、野豬、日本黑熊、日本羚羊傾向于向人類活動較少(夜間光污染較低)的地區擴張。而到2000年代,這一趨勢疊加了向農地較多地區擴張的傾向。六種動物均表現出向降雪量較少且被既有分布區包圍的區域擴張的趨勢。
未來是共存政策
研究團隊認為,這一結果表明:人類活動的減少與撤退導致耕作放棄地增加、降雪量減少,共同推動了大型哺乳動物分布的擴張。而放棄耕作地的主因則是少子高齡化帶來的農村人口急劇減少。耕作地被放棄后逐漸恢復為森林,為野生動物提供新的棲息環境,從而擴展其分布范圍。同時,在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降雪量減少使得動物能進入以往無法生存的區域,這與地球變暖直接相關。約40年前,這六種動物的分布中心仍集中于山地;但隨著擴張,它們逐漸進入各地的人類生活圈和平原地區。結果導致日本鹿、野豬造成的農作物損害,熊與車輛、鐵路相撞事故,以及人身傷害事件等急劇上升。
![]()
日本今后仍將面臨氣候變暖、人口減少與都市集中化的加速問題,因此,大型哺乳動物的分布擴張趨勢預計還會繼續。研究團隊警告稱,日本鹿等動物密度上升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增加人畜共患病傳播風險,對環境與公共衛生構成潛在威脅。不同物種在分布擴張的原因與所需生態條件上各不相同,未來必須針對各物種分別制定預測與管理策略。為了實現大型哺乳動物與人類的共存,研究團隊呼吁:除了繼續執行既有的管理政策外,還應在行政機構中配置具備野生動物管理專業知識的人員,并系統性、持續性地向地方居民普及科學的野生動物知識與強化防護意識,以推動長遠而有效的共存政策。
圖片來源于網絡
iWeekly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