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巴西拋出一枚“外交驚雷”:總統盧拉正式簽署法案,宣布在11月11日至21日期間,將首都從現代化高原都市巴西利亞,臨時遷至亞馬孫雨林腹地的貝倫。這場僅持續11天的“權力遷徙”,不僅讓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核心機構集體搬家,更讓全球聚焦——放著成熟首都不用,偏要把權力中心搬到雨林邊緣,巴西這波操作絕非形式主義,而是一場瞄準全球氣候治理的戰略表態。
![]()
臨時遷都的核心,是把“亞馬孫命運”推上世界舞臺中央。貝倫不是普通城市,它是亞馬孫地區的交通樞紐與經濟核心,坐落在雨林邊緣、亞馬孫河穿城而過,是距離全球“地球之肺”最近的權力節點。盧拉政府直言不諱:此舉就是要打破“氣候討論脫離生態現場”的質疑,讓各國政要在雨林腹地直面全球變暖的核心議題。要知道,亞馬孫雨林儲存的碳量占全球陸地碳庫的10%,其保護狀況直接決定地球氣候走向,而巴西作為雨林主要擁有國,一直面臨“保護不足”的國際壓力。這次把首都搬到雨林門口,相當于用最直接的方式宣告:“亞馬孫的未來,就是巴西的國家優先級”。
更深層的考量,是復刻歷史成功,鞏固氣候外交先鋒地位。巴西并非首次玩“臨時遷都”這招——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地球峰會)期間,它就曾將首都臨時遷至里約熱內盧,最終推動《里約宣言》等里程碑式文件落地,奠定了自身在全球生態治理中的話語權。如今COP30(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再度落地巴西,盧拉選擇復刻這一“權力位移”策略,本質是用歷史驗證過的有效方式,向世界傳遞“巴西將主導雨林保護議程”的信號。臨時遷都期間,總統簽署的所有法令都將標注“貝倫簽發”,三大權力機構同步辦公,這種“沉浸式”執政姿態,遠比空洞的宣言更有說服力。
這背后更藏著巴西的“雙重博弈”:對內凝聚共識,對外爭取主動。近年來,亞馬孫雨林的非法砍伐、資源開發爭議一直撕裂巴西社會,部分利益群體與環保力量沖突不斷。將權力中心短暫遷入雨林地區,既能讓決策者直面生態保護的現實壓力,也能帶動當地基建、民生關注度,讓“雨林保護=發展機遇”的理念深入人心。對外而言,在全球氣候談判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常因“減排責任”爭執不下,巴西此舉相當于搭建了一個“雨林主場”,既展現了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誠意,也能更有力地爭取國際資金、技術支持,為雨林保護換取更有利的國際環境。
11天的臨時遷都,看似短暫,卻承載著巴西的大野心:它不想只做“雨林擁有國”,更要做“全球氣候治理的主導者”。當權力中心與生態核心重疊,當外交表態轉化為實地行動,這場特殊的“遷都”早已超越形式本身。正如巴西眾議員若澤·普里安特所言,這是“鞏固巴西氣候外交先鋒地位的關鍵一步”。
在全球變暖日趨嚴峻的今天,巴西用一場大膽的“權力遷徙”證明:保護環境從來不是孤立的議題,而是關乎國家戰略、全球格局的核心博弈。這場11天的臨時遷都,終將成為全球氣候治理史上的標志性事件,而亞馬孫雨林的命運,也正隨著這場特殊的“遷都”,被推向新的歷史轉折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