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從淞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出發,王老伯騎上電瓶車,不到5分鐘就抵達了淞良路上的華氏一德大藥房。手機上,“寶藥通”小程序平臺顯示距離僅440米。“從社區醫院回家,這家藥房我一直經過的,拿好藥再去旁邊買點小菜,很方便。”
社區就診、藥房取藥,在寶山區,越來越多居民在就診時得到了一份“可選菜單”:寶山區衛健委在全國首創“醫、藥服務分離”模式,以數字賦能便民配藥場景,打造“寶藥通”智慧藥事服務平臺,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同質化藥事服務,真正提高便捷就醫的獲得感。
配藥難,有時并非在于“配不到藥”
王老伯患上糖尿病已有十余年之久,根據醫囑,需長期服用二甲雙胍控制血糖。一次一片500毫克、一日三次,在淞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他的家庭醫生、該中心門診組長譚誠煒為其開出了15天的鹽酸二甲雙胍片。
在電腦上完成病歷填寫等信息錄入后,譚誠煒拿過王老伯的手機,在“寶藥通”上點開“我的處方”。訂單詳情頁的“最終確認訂單”中,綠色的“廠家選擇”按鈕跳出默克制藥(江蘇)有限公司選項,即老百姓口中的格華止片。就近選擇熟悉的藥房后,系統顯示王老伯的“門店選擇已提交”。不到一分鐘,屏幕生成二維碼,“老先生,到了藥店給他們看這個頁面掃一掃就可以了。”
王老伯告訴記者,“這幾年我一直吃這個藥,醫生說它每片的規格比較適合我,而且血糖控制得蠻好,所以不想換藥。”由于醫療機構無法滿足所有患者的全藥品劑型個性化需求,打通這一用藥堵點,成了醫患雙方共同想做的事。
譚誠煒說,以他簽約的2400名居民為例,近一半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高血壓患者占3成,糖尿病患者也達12%。“每年集采藥品目錄都會發生一些變化,在患者就診時,藥品顯示的是醫保部門的通用名執行標準,但不同品種、不同品規的藥品實際上需要醫療部門進行細化。”如心腦血管病患者常吃的瑞舒伐他汀,目前在醫保目錄中有10毫克、28粒、總價6.7元的規格;在社會藥房中,也有20毫克、7粒、總價59.36元的規格。“具體用哪種藥?實際就診時,患者的個人服藥習慣、首診醫院的建議以及心理依賴性,都會導致不同選擇。”譚誠煒坦言,“配藥難”有時并非“配不到藥”,而是“配不到自己最想要的那一款”。
家門口的健康守護者,如何才能悉心關照每一份需求?2025年,這一首創模式在寶山區誕生了:以“未來醫藥服務——都市模式”為切入點,結合“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要求,在“寶藥通”平臺上真正通過電子化處方串聯起了“醫療機構處方開具、院外醫保結算、院外藥事服務”。
![]()
區域“總藥師”制度托底居民用藥安全
寶山區衛健委醫政科負責人陳勇介紹,在該模式下,院內醫生僅依據通用名開具藥品、患者自主選擇社會藥房、藥房協助患者選擇常用藥品,通過“三醫聯動”實現醫藥服務擴容。“本創新舉措符合國家醫保電子處方管理規范、2025年藥政管理工作要點和基層衛生健康工作要點等諸多文件要求,并列入寶山區衛健委2025年衛生健康重點工作。”據了解,為實現服務數據可視化、可追溯,區內建立院內外“統一管理、統一質量、統一服務”標準,“寶藥通”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系統定制事后智能監管大屏,為打造“智慧醫療、智慧服務、智慧管理”的三位一體智慧醫院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是一次社會力量和公立醫療機構攜手的有益新嘗試。”正如淞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郁海東所說,慢病患者由此可以更規范、更有依從性地在社區完成用藥延續,減少不必要的往返奔波。“作為醫院端,在方便患者的同時,我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守住安全底線——確保藥事服務流程是閉環的。”
王老伯在取到藥之前,手機上再次彈出確認窗口;而在譚誠煒的操作端,電子處方步步跟進狀態,最終回流至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IS),便于患者后續的病歷調閱、健康管理跟蹤。“我們都接受了區衛健委的相關培訓,嚴格按照規范流程操作。”華氏一德大藥房淞良路店店長、執業藥師朱偉華告訴記者,該舉措實施以來,前來配藥或了解用藥情況的居民也變多了,“和社區醫院建立聯系之后,我們也學到了更多藥學指導的知識,為大家帶來更好的服務。”
據悉,基于該模式,寶山區也率先在全市設立“區域總藥師制度”和“安全用藥提醒”。通過藥品不入院服務和總藥師的“云事中”審核,將臨床藥師嵌入家庭醫生團隊,將臨床藥學服務融入家庭醫生服務,實現處方動態監管;同時,進一步完善電子病歷,包括跨院內外全處方的“2C安全用藥服務”,切實保障居民用藥安全。
![]()
服務逾萬人次,做可復制、推廣的民生改革
數據顯示,該創新舉措自2024年6月開展需求調研、開發和試點起,今年在全區范圍內建設推廣。目前,“寶藥通”已逐步覆蓋區內5家綜合性醫院、1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所有社區衛生服務站在內的“醫聯體”單位,并力爭年內將區內兩家市屬三甲醫院納入“服務上鏈”工作,實現屬地化全區公立醫療機構服務體系全覆蓋。
在院外,已納入相關醫藥服務商如上海華氏大藥房有限公司、國藥控股國大藥房有限公司、上海第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屬品牌等共計113家,其中醫保統籌藥房有96家;院外配備藥品數量122種,其中含原研藥品58種,并根據居民的需求不斷增加中。
“目前,‘寶藥通’注冊居民已達萬人,完成院外配藥服務也逾萬次,醫保處方流轉超8000次。”陳勇說,如此一來,讓科普宣教、續方提醒、線上線下掛號形成閉環,既可提升家庭醫生服務內涵,提高居民就醫黏性;也能形成公立醫療機構、社會藥房資源共享的醫療服務新生態。
誠然,較寶山區內一年在社區就診人數高達700萬人次來看,“寶藥通”目前的服務人數算不上多,但其邁出的一小步,有效打破了醫療機構、醫保部門、醫藥企業之間的數據壁壘,也為落實分級診療再添一個重要砝碼。更為重要的是,該創新舉措使醫療機構和醫生不指定“藥企、藥商、藥店”等具體機構,從源頭切斷醫藥腐敗利益鏈,將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醫藥服務數字化轉型升級經驗。
“慢病配藥,是許多居民最關心的大事,也是醫藥服務改革的‘藥引子’。”寶山區衛健委負責人表示,希望以“小切口”改革撬動“大民生”改善,“在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內,真正讓‘續方不出街鎮,配藥不出社區’的便民服務目標落地見效。”
原標題:《在社區開處方,能去社會藥房取藥:寶山居民的健康管理有了一份“可選菜單”》
欄目主編:顧泳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黃楊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