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記者古爾曼帶來最新爆料,蘋果計劃于明年上半年發布旗下首款低價 MacBook 設備,起售價將「遠低于」目前在售 M4 MacBook Air 系列的 999 美元/7999 元價位擋。
作為 MacBook 產品線的最新成員,蘋果首款低價 MacBook 設備,目前正在公司內部進行測試,并由海外合作供應商進行早期量產。
按照古爾曼的原話,這將是「蘋果首次進軍低價筆記本電腦市場,旨在吸引谷歌 Chromebook 上網本和入門級 Windows 筆記本電腦用戶」。
古爾曼還透露,蘋果首款低價 MacBook 采用全新設計,搭載 iPhone 處理器和低端 LCD 顯示屏,屏幕尺寸也將是 MacBook 產線中最小的,「略小于 MacBook Air 的 13 英寸屏」。
![]()
12 英寸 MacBook(來源:蘋果)
「全新 MacBook」也曾成為經典
一聽到「全新設計」和「更小屏幕」的說法,小雷立馬就想到了蘋果十年前曾為 MacBook 產品線加入過的一個「新成員」,即 12 英寸 MacBook。
作為一款全力體現蘋果創新技術的產品,2015 年首次登場的 12 英寸 MacBook,主打輕薄設計的同時,亦是蘋果首款采用無風扇設計的 MacBook 產線產品。
十年前的這款 12 英寸 MacBook 有多輕薄呢?機身厚度只有 1.32cm,重量更是只有 920g。作為對比,十年后 M4 芯片 13 英寸 MacBook Air,機身厚度 1.13cm,重量 1240g。即便給 MacBook Air 再去新增一個 12 英寸版本,估計也很難在重量上干過 920g 的 MacBook,而這已經是一款十年前的設備了。
遠不止于此。早于 MacBook Air 系列,蘋果就把「Retina 視網膜」屏幕帶給了 12 英寸 MacBook。而諸如多功能 USB-C 端口、梯形電池設計、全新 Force Touch 觸控板,甚至包括飽受質疑、后被全面棄用的蝶式鍵盤,無不體現了 12 英寸 MacBook 擔當的「先鋒」角色定位。
![]()
12 英寸 MacBook(來源:蘋果)
2015 年的蘋果,是想在 MacBook Air 系列之外,再開拓出一條「更輕薄、更先鋒」的系列線,一條體現蘋果 MacBook 未來技術演進的系列線,所以價格上完全就沒想著也要更便宜,于是也就出現了性能不如 Air 系列的 12 英寸 MacBook(搭載英特爾酷睿 M 系列處理器),定價反而更加高昂。
這樣一條在技術上承擔「先鋒探索」使命的 MacBook 系列線,蘋果在 2016 和 2017 年推出兩款迭代產品后,便戛然而止。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待到系列線停止更新,以及 2020 年首秀的蘋果自研 M 系列芯片(重點解決了性能和散熱問題),先前 12 英寸 MacBook 身上的諸多亮點技術,例如更薄外觀、無風扇設計、USB-C 端口以及小型化主板等,就被 MacBook Air 系列更好接棒了。
「全新 MacBook」回歸,蘋果打法變了
相比十年前驚艷亮相的「全新 MacBook」,十年后蘋果已經開始早期量產的「全新 MacBook」,在定位和市場策略上,全然大變。
首先就是定價上,目前給到的明確信息,這是一款比 MacBook Air 入門款還要再低價的新品。蘋果的意圖也很明顯,目前 MacBook 產品線全球市場定位總體偏高端,在中高端的 MacBook Air 系列之下,意欲開辟一條新的中低端系列線,從而讓 MacBook 產品線可以覆蓋到更廣泛的價格敏感受眾群體,例如學生群體。某種程度上,就是要和谷歌 Chromebook 等「低端」上網本品類去爭市場。
國內市場,參照 MacBook Air 系列 7999 元的官方起售價,計劃明年推出的全新 MacBook,起售價可能在 5999 元甚至 4999 元。伴隨上市后第三方渠道商的持續調價,全新 MacBook 有望進一步下探到三四千元價位擋,全年大促期打到 3000 元以下,也不是沒可能。
![]()
M4 MacBook Air(雷科技攝制)
其次,計劃 2026 年登場的全新 MacBook,和 2015 年亮相的 MacBook,在擔當使命上,同樣完全不同,即便所搭載芯片都是「更輕量」的版本:一個英特爾酷睿 M 系列,對照英特爾酷睿系列處理器;一個 iPhone 同款 A 系列,對照蘋果 M 系列芯片。
具體而言,即將回歸的 MacBook 系列,核心使命就是把手機芯片給裝進去。十年前的 MacBook 再先鋒,也無辦法搭載 iPhone 同款芯片;而十年后的 MacBook,借由更加強大的手機芯片性能,便可以實現了。
古爾曼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在蘋果內部測試中,搭載 iPhone 同款 A 系列芯片的全新 MacBook 性能表現,甚至優于搭載 M1 芯片的 MacBook Air」。
其實,如果去看設備跑分數據的話,最新款 iPhone 搭載的 A 系列芯片,早就跑到一些非最新款蘋果 M 系列芯片的前頭了。
![]()
(圖表來源:安兔兔)
誰會入手搭載手機芯片的輕量化電腦設備?那些伴隨移動互聯網生長的新生代「原住民」用戶,那些把電腦當手機在用的「中老年」消費群體,以及那些對電腦價格相對敏感的受眾群體。甚至于,那些買了 Pro/Max 版本的 iPhone 新機用戶,再去買臺價格不到一半,生態體驗無縫銜接的 MacBook「新玩具」,也不是不可能嘛。
故而,相較于十年前 MacBook 擔當的「先鋒探索」角色,十年后的 MacBook 核心使命在「全面拓寬蘋果筆電設備的受眾圈層」。
其實,2020 年上市的 M1 MacBook Air,到現在依然還能被平臺百億補貼進行強推,依然還有眾多釘子戶,這本身就說明了只要有個合適價格,就會有受眾群體需要這類的輕量化筆電設備,即便用的是手機芯片,也一樣。
![]()
都快 2026 年了,M1 MacBook Air 還在被平臺百億補貼強推
最后,iPad 產品線近年來的發展情況,也在證明一件事:一款搭載電腦級芯片的平板設備,和一臺搭載老款芯片的筆電設備,最廣大用戶群體究竟更需要哪一款?
蘋果持續發力多年的 iPad Pro 系列設備,以及對外灌輸的「你的下一臺電腦,何必是電腦」理念,依然無法讓絕大多數用戶群體「跌掉電腦,擁抱平板」,背后則是傳統筆電形態在當下依然根深蒂固的用戶使用習慣。與此同時,入門級 iPad、小尺寸 iPad mini,愈加成為蘋果 iPad 產線的「中堅力量」。
iPad 高端電腦化依然不成熟,那么不妨反其道而行之,讓 MacBook 低價輕量化,而這也是更符合當下用戶習慣和市場環境的一條路徑。
超低價「全新 MacBook」,要在國內賣爆?
近年來,國內市場蘋果 MacBook 產線受眾群體在不斷擴大,而這正是 M 系列芯片 MacBook Air 的功勞。
最近一兩年,伴隨電腦國補的推行,新老款 MacBook Air 的市場聲量和用戶號召力,亦得到全面加強。
今年 3 月,蘋果 macOS 在中國桌面操作系統的市場份額首次突破 10%,超越此前最高的 9.94%(疫情期間)份額表現,創下自 2009 年有統計以來的歷史新高表現。
![]()
(圖表來源:Statcounter)
然而,持續有傳聞稱,2026 年起國家補貼可能不再繼續。對于官方起售價達到 7999 元的 MacBook Air 而言,這并不是個「好消息」。而伴隨起售價「遠低于」Air 系列的全新 MacBook 登場,蘋果似乎又給出了一個新的解決范式。
所以,相比國補后才有「性價比」的 MacBook Air 系列(尤其新款式),全新 MacBook 常規價格就可以做到一定的「性價比」,對于蘋果 MacBook 產線在國內市場更進一步的銷量提升,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只是,想憑全新設計和三四千價位的 MacBook 系列,MacBook 乃至 Mac 產線就能在國內和全球市場顯著提升市場份額,對蘋果來說依然不太現實。好比,iPhone 在國內已經火了這么多年,這代 iPhone 17 系列可以算「賣爆」了,但對蘋果當下國內手機市場份額提升,預期并不會帶來太大的變化,即便「暫時」重回銷量第一品牌也一樣。
國內手機市場的激烈競爭,各大手機品牌間相對固化的市場份額格局,在國內筆電乃至電腦市場同樣存在。
![]()
M4 Mac mini(雷科技攝制)
何況,國補后只要兩三千元的 M4 芯片 Mac mini,相比前代產品的確算是「賣爆了」,但不少網友也在發聲,「便宜的確是便宜,但我買來又有何用呢」。
今年,蘋果 macOS 系統在國內突破了歷史「天花板」的 10% 市場份額;但其想從 10% 快速增長到 15% 、20% 甚至更高,只靠一個全新設計和更低價格的 MacBook 系列,顯然也是不夠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