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秩春秋砥礪行,浦江潮涌見初心。上海海外聯誼會成立四十周年之際,以“我和上海的故事”為主題,向海內外海聯會成員發出誠摯邀約,共同書寫一部屬于奮斗者、建設者與追夢人的集體記憶。這些故事里,有服務上海改革發展時揮灑的汗水,有中外文化交流中架起的橋梁,更有海內外同胞攜手同心、共繪發展藍圖的赤誠。它們不僅是個人與城市交織的成長軌跡,更是海聯會職責使命的生動注腳。
今天,讓我們一同聆聽上海海外聯誼會理事宋海英的講述:海聯會為紐帶,她與上海的筑夢故事。
上海海外聯誼會四十載風雨征程,在聯結海內外力量與上海發展的道路上留下了堅實足跡。而我作為海聯會這一屆的理事,雖僅與這個平臺相伴五載,卻在這短暫又珍貴的時光里,深深感受到它作為“紐帶”的溫度與力量。
無論是三八婦女節上海海聯會領導對女理事的貼心關懷,還是海聯會組織的“相聚上海 共謀發展”的區情考察座談,亦或是海聯會秘書處每日播報的的重大新聞信息,這每一次關懷、每一次活動、每一則播報都讓我與上海的聯結愈發緊密,也構筑了我與上海這座城市共成長的夢想。
![]()
今年三八婦女節的女理事座談會,至今想起仍暖意十足。海聯會執行副會長全程參與,沒有程式化的流程,只有面對面的真誠交流。她逐一與每位女理事對話,細致詢問:“最近事業上有沒有遇到難題?需要海聯會對接資源,或是搭建合作平臺嗎?有沒有需要協調的事兒?”
我身邊一位做跨境貿易的女理事提到想拓展上海本地渠道,執行副會長當場就結合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的產業特色給出建議,并囑咐工作人員后續跟進對接。這種“事事有回應”的關心,不是表面的慰問,而是切實站在理事角度的支持,讓我真切體會到海聯會這個“大家庭”的溫暖,也更有熱情投身于服務上海發展的實踐中。
“相聚上海 共謀發展”從金山的綠色產業轉型到松江的產城融合發展,每一次考察都像一次“沉浸式”的城市解碼,讓理事們對上海的產業布局有了全面深入且具體的認知,同時抓住機遇,實現個人和企業的發展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向奔赴。
每一次區情活動結束后,我都嘗試結合各區產業特色,為其對接適配的項目資源并定期參與投資。金山在綠色轉型中急需環保技術,我牽線丹麥專業團隊與當地探討合作可能。松江集成電路產業鏈存在材料供應缺口,我牽頭芯片材料企業,推動雙方線上洽談、實地考察。盡管合作因客觀條件未能達成,但深切感受到海聯會組織的考察不是“走馬觀花”,而是為我們搭建了“精準對接城市需求”的實效通道。正是因為對各區產業布局有了深入理解,理事們才能找準發力點,為后續潛在的合作積累下更具價值的資源。
![]()
海聯會秘書處每日雷打不動的新聞播報,同樣是我這五年來把握上海動態的重要渠道。無論是國家層面的政策導向,還是上海及各區的產業新政,秘書處總能第一時間把條理清晰的內容分享給海內外的理事。這份堅持看似平凡,卻讓身處異國他鄉的上海海聯會理事們,能實時地把握國家和上海的發展脈搏和機遇。
我在上海交大兼任職業導師十幾年,以往面對學生 “如何留在上海、規劃職業”的困惑,我只能靠查閱大量資料和他們交流,加入海聯會后,那份“孤獨感”不復存在,海聯會讓我深度體驗、讀懂上海這座城市,海聯會理事們投身上海建設,為上海的經濟發展貢獻的每一個鮮活的案例,更成了我指導學生的鮮活素材,如今面對上海交大這些即將步入社會的優秀學子,我不再泛泛而談,而是能及時精準的拆解上海的產業發展布局,為他們分析當下的發展機遇,給學集成電路的學生講松江產業鏈的崗位需求,給學環保工程的學生分析金山轉型中的技術缺口,時刻提醒他們“職業規劃與上海的產業脈搏同頻”,才能找準扎根上海的方向。
![]()
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有位學數字媒體的學生深陷職業方向的糾結,我結合松江“文化 + 科技”的發展思路,不僅建議她關注當地文創企業,還幫她對接了在松江工作的海聯會理事。如今這位學生已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即將步入職場,她將以所學專業能力助力當地文化IP的數字化傳播,在上海找準自身定位,實現職業價值。
四十年海聯,是紐帶,是平臺,更是海聯會理事們與上海故事的重要見證者。她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時刻關心著理事們的成長和發展,也助力理事們讀懂上海城市脈搏,與上海共筑夢想。未來,我仍愿以理事之名,繼續在上海城市的發展浪潮中,書寫與上海的更多精彩故事。
編輯: 蔡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