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頸部以下完全癱瘓的人,僅憑意念就能在游戲中擊敗健全朋友,還能自主學習微積分、開展演講事業時,曾經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賽博格"場景,正通過馬斯克的Neuralink技術逐步落地。近日,馬斯克的一則推文再次引爆科技圈——全球首位Neuralink植入者Noland或將成為首個升級雙芯片的人。從醫療康復到人類能力增強,這枚植入大腦的芯片不僅在改寫個體命運,更在重塑人類與科技的關系邊界。
![]()
從咬嘴棒到游戲高手:一枚芯片的重生魔法
2016年的跳水事故讓Noland Arbaugh的人生急轉直下,兩節脊椎骨脫位導致他頸部以下失去感覺和運動能力,此后八年,他只能依靠咬嘴棒操控平板電腦與世界連接,"躺著看墻"成為生活常態。直到2024年初,他成為全球首位Neuralink芯片植入者,一臺專用機器人在不到兩小時內完成了手術,將帶有上千電極的芯片植入他的大腦運動皮層。
![]()
這枚被Noland命名為"夏娃"的芯片,徹底逆轉了他的人生軌跡。植入21個月后,意念操控已成為他的日常:玩《馬里奧賽車》時能輕松擊敗朋友,操控電腦光標比傳統腦機接口快數倍,甚至能自主開關家電。更令人驚嘆的是,他重拾了對生活的掌控權——注冊社區大學攻讀神經科學先修課程,學業保持全A;開啟付費演講生涯,成為科技大會的主講嘉賓,還拿到了《財富》雜志的演講報酬。
如今的Noland已習慣了芯片的存在,甚至打趣說Neuralink團隊很少聯系他,"估計只有月亮變藍了才會打電話"。這種"被遺忘"的背后,是技術成熟度的最好證明。截至2025年9月,全球已有12名患者植入Neuralink設備,累計使用時長超2000天,總活躍時間突破1.5萬小時,越來越多像Noland這樣的患者正在重獲新生。
從醫療工具到思維交互:技術突破的三重跨越
Neuralink的驚艷表現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持續的技術突破之上。與傳統腦機接口相比,這一技術實現了從"能用到好用"的本質飛躍,其進步體現在三個關鍵維度。
在信號捕捉精度上,Neuralink采用侵入式技術路線,將電極直接植入大腦組織,配備的1000余個電極遠超同類產品,能精準捕捉神經元的動作電位,就像給大腦裝上了"高清信號接收器"。這種高精度帶來的是操作效率的質變——首位漸凍癥患者Brad僅憑腦電信號就能完成YouTube視頻的配音剪輯,團隊還用他患病前的聲音樣本訓練AI,成功還原了他原本的嗓音。
在交互體驗升級上,無線設計讓患者擺脫了線纜束縛,雖然設備每五小時需要充電,但特制的充電帽子讓續航變得便捷。更重要的是,技術正從"動作控制"向"思維直接轉化"邁進。2025年10月,Neuralink開啟FDA批準的"意念生文字"臨床試驗,目標是讓無法說話的患者實現"思維交流",其終極愿景是達成比語言更快的"思維級AI交互"。
在科學認可度上,Neuralink正從"技術炒作"轉向"醫學實證"。上月,公司向《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提交首批3位試驗者的研究成果,這份包含安全性數據和性能指標的論文,成為監管審批和擴大臨床應用的關鍵依據。2025年5月,該設備更獲得FDA"突破性設備"資格,適用范圍覆蓋漸凍癥、中風、腦癱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引發的語言障礙。
![]()
從患者康復到人類增強:賽博時代的曙光與考題
馬斯克的野心遠不止于醫療領域。Neuralink總裁DJSeo明確表示,計劃最早在2030年將設備應用于健康個體,目標到2031年實現每年植入2萬人,年營收突破10億美元。這意味著腦機接口將從"治病的工具"變為"增強能力的裝備",人類正站在"賽博時代"的門檻前。
![]()
這種能力增強的潛力已初現端倪。馬斯克斷言,Neuralink使用者在動作類游戲中"很快能擊敗大多數人,最終擊敗所有人"。這并非夸張——大腦信號傳遞速度遠超肌肉反應,當意念可以直接轉化為操作指令,傳統的"勤奮訓練"在技術加持的"絕對優勢"面前可能不堪一擊。Noland認為,游戲中的表現其實是"人類增強技術不可逆的金絲雀",預示著全新能力的誕生。
更廣闊的應用圖景正在展開:Neuralink已在開發恢復視力、治療帕金森病的專用芯片,未來還可能實現記憶存儲、知識直接"下載"等科幻場景。但技術狂奔的同時,倫理考題也隨之而來。大腦隱私如何保護?當情緒可由算法調節時,自我認知會否混亂?健康人植入芯片帶來的能力鴻溝,是否會加劇社會不公?這些問題都需要提前布局應對。
值得注意的是,腦機接口賽道并非Neuralink一家獨大。我國研發的"北腦一號"作為半侵入式設備,在創傷更小的前提下實現了128通道的高信號通量,已成功幫助高位截癱患者實現腦控光標操作。全球范圍內的技術競爭,正推動這一領域加速發展。
![]()
結語
從Noland的個人重生到人類能力的潛在進化,Neuralink的每一步進展都在刷新我們對"可能"的認知。這枚小小的芯片,既是癱瘓患者的希望之光,也是人類探索自身與科技融合的探針。當2026年Noland承諾的"大動作"揭曉,當思維真的能直接轉化為文字,當健康人開始考慮植入芯片增強能力時,賽博時代將不再是遙遠的想象。
技術的價值終究要回歸人文關懷。正如Noland所說,芯片讓"不可"變成了"日常",這種改變本身就充滿力量。未來,唯有在技術創新與倫理規范之間找到平衡,才能讓腦機接口真正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力量,而非制造鴻溝的工具。馬斯克打開的這扇門后,既有無限可能,也需審慎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