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11月4日訊(記者 張洋洋)“我個人在這個行業已有12個年頭。前十年相對來講產業比較固化,這幾年由于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帶動,這個圈子越來越有意思一些,越來越有希望。”在ROSCon China 2025大會上,接受采訪時,作為一名行業老兵,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譚維佳感觸頗多。
作為國內最大的機器人操作系統開發者大會之一,具身智能成為了本屆大會關注的焦點。
過去一年,人形機器人行業經歷了爆發式增長,連帶著整個產業的上下游也在蓬勃發展。
在現場,《科創板日報》記者看到,從本體、到通用底座到開發工具到機器人控制組件和芯片,一系列的展臺展示均有呈現。
![]()
在采訪中,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負責人劉益彰透露,行業銷量從2024年的幾百臺,預計在2025年底攀升至2萬臺。然而,這看似迅猛的增長背后,主要驅動力仍是科研與教育機構的二次開發需求,距離大規模商業化應用仍有顯著距離。
這從機器人產業的上游也有反饋。先楫半導體一名工作人員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隨著機器人的帶動,公司也在布局機器人芯片業務,雖然熱度更高了,但是實際的機器人芯片出貨情況并不算多。
先楫半導體專注于高性能微控制器、微處理器及周邊芯片的研發,產品目前主要應用于工業、汽車、能源等領域。該工作人員表示,實際上,公司現在芯片應用的多的還是在工業領域,比如機械臂這些設備,機器人還是作為新業務在布局,目前還不構成主力。
“我們看到很多機器人在打功夫、后空翻,但真正能像保姆一樣照顧孩子、解決復雜家庭問題的,幾乎沒有。”國地中心研究員Echo直言,當前的機器人產業呈現出“散裝”狀態——各模塊技術(感知、運動、決策)各自為戰,缺乏一個能整合并理解復雜環境、做出精準決策的“大腦”。
這種技術上的割裂,導致人形機器人在非結構化的真實世界中泛化能力不足,失敗率高,距離“好用”尚有差距。
在通用機器人的終極目標之前,產業界普遍認同“沿途下蛋”的務實策略。即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全能型機器人,而是針對特定場景,定義并落地功能性的機器人產品,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實現技術迭代和商業閉環。
在這一共識下,巡檢、導覽、物流搬運等結構化或半結構化場景成為公認的近期突破口。
在采訪中,劉益彰認為,室內導覽機器人已基本能滿足任務需求,有望率先實現批量應用。而在戶外電力巡檢等復雜場景,雙足人形機器人憑借其強大的地形通過能力(如爬樓梯、越沙石)展現出獨特優勢。
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的首要挑戰是成本與ROI(投資回報率),此前,業界有一種觀點普遍認為,工業領域將會是人形機器人最先落地的場景。
在地瓜機器人開發者生態副總裁胡春旭看來,類人形或半人形具身機器人在工業領域落地存在明顯限制,主要原因在于工業場景對效率和投資回報率(ROI)要求高。
胡春旭現場列了一組數據,目前人形機器人在工業環境中,即使能夠24小時運行,其效率也往往只有人工的1/3到1/4,即使優化也難以達到完全替代人的水平,因此短期內工業應用的前景不被看好。相比之下,消費和服務場景更適合具身機器人落地。
“我更看好零售、無人便利店等固定化場景,這類環境結構明確、貨品位置固定,數據量可控,移動路徑可預測,人流量相對均衡,無明顯高峰低谷,對機器人操作更友好。在這樣的場景中,機器人可以承擔重復性服務任務,提高運營效率。”胡春旭預測,未來大規模落地的具身機器人很可能采用輪式移動平臺配雙臂的設計,以適應零售和服務類消費場景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