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眾多粉絲惦記并催更的茍十三,原名楊鋒,是一名擁有600多萬粉絲的90后博主,擅用超長視頻解讀中國文學歷史人物背后滾燙的一生。在短視頻為主的時代,他動輒近一小時的視頻卻讓無數粉絲沉浸其中,從周更到月更,再到季更。他說:“我天生是蝸牛,而非方程式賽車。蝸牛雖然爬得慢,但不妨礙它爬得遠。”三年來,他也如蝸牛般在自媒體賽道緩慢爬行,用笨拙而漫長的方式講述古代文人故事,為踟躕的當代人挖掘精神養料。
不久前,茍十三新書《長安少年正當時》出版,茍十三將20余位天才詩人的人生與大唐盛衰榮辱緊密聯系在一起,他寫下王勃興盡悲來的天才微命,寫出了李白從年少輕狂到人生無奈,寫盡了柳宗元萬念俱灰的萬千孤獨,還有那些被歷史掩蓋的女性詩人薛濤、魚玄機……他說這些歷史人物不應該只是史書中的符號文字,他們的故事是有溫度的,他也希望將古人的人生故事分享給處于困境中的人們,為共鳴者提供一些精神力量。
![]()
歷史人物不應只是史書中的文字
他們的故事也有溫度
早在2022年年底,就有編輯找到茍十三,問他是否有將視頻文案集結成書稿的計劃,他開始拒絕了,因為他覺得身處流媒體盛行的快節奏時代,能靜下心看書的人太少,而且收益也并不樂觀。另一方面,看過視頻的粉絲似乎也不需要再去讀書。“直到有一天,我讀到劉慈欣的《三體》,結尾的一個情節讓我特別感慨:當高維文明向太陽系隨手投來了二向箔,整個太陽系接觸到二向箔時逐漸從三維世界坍縮成二維世界,人類的文明也即將消亡。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將人類的文字保存下來。羅輯在冥王星上說了這么一番話:最先進的量子儲存器,能把數據保存兩千年。早一點的U盤,能保存五千年。再早一點的光盤,經特殊處理可以保存一萬年。陶瓷壁畫可以保存3萬—5萬年,但這些都不如印刷品,質量好的印刷品,20萬年之后還能閱讀。”
這段話在茍十三的心里激起了漣漪,他感到無比震撼,時間在世界消亡那一刻早已分文不值,而人類付諸一切創造的新科技居然比不過最原始的方法,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最后只能在紙張上寥寥數筆帶過。“那一刻,我的腦海里捕捉到了一個關鍵信息,印刷品其實遠比數字化信息保存的時間更久,是否能保存20萬年我并不知道,但我知道它會遠比我的人生更長,那就足夠了。”
2023年開始,茍十三逐漸放緩了視頻的創作和更新,從周更到月更,再到季更。他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完成《長安少年正當時》,寫了20多位唐朝詩人的人生。從“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寫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少年得意,到盛唐李白許下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凌云壯志,從中唐白居易發出“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憂國思慮,到晚唐杜牧對“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世事無奈,他們的人生無一不隨著時代的風浪潮流起伏不定。
“講古代文人的故事,就不能只講古代文人的故事,更應該將他們的人生嵌入到當下所處的社會現實中。”每寫一位詩人的故事,茍十三往往都要花費一周的時間查閱相關書籍,從不同見證者的視角去了解他的生平,在其人生際遇中窺見唐朝盛衰的隱跡,等自己消化吸收后再將故事講給妻子聽,并根據她的意見進行調整。“一般我會先思考自己是否被故事打動,如果不能,就沒必要講給粉絲聽。前期比較花費時間,但寫故事很快,一個小時的長視頻文稿大概一萬六七千字,我差不多兩天時間就能寫完。”
唐朝的文人墨客多如繁星,如何取舍?茍十三有三條選擇標準,一看流傳度是否為大家所熟知;二看是否具有時代特性;三看他的人生故事是否對我們當代人有所啟發,優選在人生坎坷中仍能奮起拼搏的詩人。“這些歷史人物不應該只是史書中的符號文字,他們的故事是有溫度的,我更希望能通過他們的人生故事給處于困境中的人們提供一些精神力量。”
![]()
最能共情南宋詞人姜夔
即便生活在泥潭里也要仰望星空
在自己寫過的古代文人中,茍十三最能共情的是南宋詞人姜夔。姜夔幼年喪父且失母,少時寄人籬下,青年四次科舉不中,中年漂泊江湖無房產,老年遭遇火災財產全無,度過了相當失敗的人生,因此茍十三常常管他叫“姜四無”。
年少時的茍十三喜歡俠氣飄逸的李白,也向往“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人生壯志。上大學后,他又喜歡上了一生悲憫的杜甫,也立志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而努力。但進入社會撞了幾次南墻后,在某個煩悶的下午,昏沉著從午睡中醒來的茍十三突然意識到,其實自己的明天不會跟今天有很大差別,后天也不會跟明天有很大的差別。茍十三為此消沉許久,直到讀了姜夔的人生。“姜夔的一輩子都過得很慘,但他一直都在很努力地生活。”茍十三認為姜夔的人生從未有過高光時刻,他自十幾歲開始就離開姐姐家,以代寫書信來謀取生路,一生漂泊不定,居無定所。后來他四次科舉全部失敗,很長一段時間依附在一個江南貴族家里生活,負責寫詞寫曲供貴族娛樂消遣。直至最后去世,他仍舊是孑然一身,只有一本《蘭亭集序》、一把佩劍、一把古琴一同合葬在荒郊野外。“了解過姜夔的人生就會明白,他科舉不中,才華得不到施展,但這并不影響姜夔努力經營自己的生活。”
姜夔如浮萍般漂泊的人生,讓茍十三想起了自己也是一直被動地漂泊在各地。八歲前,茍十三跟著奶奶和外婆在四川內江的鄉下長大,五歲前甚至都沒見過父母,對媽媽也沒有任何概念。八歲之后,他跟隨做生意的父母搬到廣東佛山生活,父母忙著經營鞋廠,每晚要到11點才能回家,沒時間管教他,茍十三的小學、中學時光基本都在學校度過,獨自接受著從農村到私立貴族學校的全方位沖擊。高三那年,父母又把茍十三送到俄羅斯學習俄語,因為鞋廠的鞋子主要出口到俄羅斯,父母希望他學習俄語后,能幫著解決與俄羅斯客戶的溝通問題。
2014年,茍十三在俄羅斯讀大三,那年父母的生意走下坡路,無法給他供應學費和生活費。茍十三不得不自己想辦法賺錢,他給來俄游玩的中國游客做導游,最困難的時候,他還要將辛苦賺的錢補貼給父母一部分。2018年畢業之后,茍十三和朋友在成都合伙開了一家中俄商旅貿易公司,把國內游客介紹到俄羅斯旅游,前期經營不錯,但后來趕上疫情導致公司解散,這件事也讓他深刻體會到姜夔屢次科舉不中的失意。“姜夔20多歲時,就看清了自己未來的人生可能不會有很大改變,但他每時每刻都在努力地掙扎,積極擺脫現狀。即便是生活在泥潭里,他也仍然在仰望星空。”
茍十三在姜夔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千千萬萬普通人的人生。“我們有時在很多事情面前不堪一擊,但日子不還得過嗎?我們不還得向前走嗎?即便遍體鱗傷,第二天不還得繼續去上班嗎?所以只要你當下是努力的,就可以了。”
![]()
低谷不會一直都在
生活總會好起來
公司解散后,茍十三去佛山幫母親直播賣鞋,結果辛苦直播一整夜,最后銷量只有個位數,還都是親戚朋友買走的。嘗試了三個月,茍十三決定回內江老家找工作,但又沒有合適的崗位。后來,他試著撿回文學愛好,花三個月時間寫了一部17萬字的連載小說《方寸有道》,但幾乎沒人看,最終還是沒能堅持下去。
“那段時間我非常迷茫,讀那么多年書,感覺都讀進狗肚子里了。”接連遭受挫敗,茍十三曾一度感到絕望,他不理解自己接受了這么多教育,也算是看過世界,還學了小語種,怎么就什么事也干不成?2022年3月,茍十三開始嘗試做短視頻,講自己在俄羅斯留學的經歷,也分享自己喜愛的一些國外作家的故事,但每期視頻的瀏覽量都只有幾百,沒有收入,積蓄也快見底。在茍十三動搖之際,出現了一個改變他命運的人物——生前默默無聞卻在死后收獲名與利的作家卡夫卡。
對卡夫卡的人生解讀視頻迎來了第一波流量高潮,也讓茍十三再次看到了曙光,他信心倍增,干勁十足,緊接著又解讀了一些語文課本里為人熟知的作者,從魯迅、汪曾祺等當代文學家,再到王維、李白、蘇軾等唐宋文人,粉絲數量不斷創下新高,短視頻時長也漸漸從十幾分鐘漲到一個小時,茍十三意識到長視頻并不缺觀眾,觀眾也不缺耐心,他們更需要被真正地打動和理解。
經過那段觸底反彈的人生后,茍十三在重讀蘇軾時也有了更深的認識。他提起自己高一時背誦《赤壁賦》,總想罵幾句,這些拗口、生僻、冗長的古文背來有什么意義,也曾偷偷埋怨蘇東坡的人生感悟未免太多了。但有一次當茍十三走進地鐵,看到一張公益海報上寫著蘇軾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那一瞬間,他突然理解了蘇軾寫下《赤壁賦》的心境。“蘇軾被貶至黃州,心情郁悶,曾多次到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因此在他人生最低谷時期寫下了《赤壁賦》。”年少時的茍十三常常覺得自己前途無量,因此體會不到蘇軾在人生低谷的時候為什么要寫這種詩詞,也理解不了那是怎樣一種心境。但經歷過人生低谷后,茍十三才真正感同身受,明白蘇軾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含義。
茍十三認為以前學習時往往將詩人和詩歌割裂,很少去追溯詩人完整的一生,只會去了解他某個時段的人生故事,以至于可能在很多年后才能明白他當時的心境。2023年8月,茍十三用一條63分鐘的長視頻《蘇東坡,人生再難,不過八萬餐》講述了蘇軾從頂級的天才到幾經貶謫,直至放逐海南的悲慘人生。他還通過對蘇軾所創詞作的賞析,講述他面對不同人生際遇時的樂觀心境,引發了粉絲們的情緒共鳴,不僅收獲了180多萬個點贊,也完成了百萬粉絲的最后沖刺。
時至今日,視頻下方仍有粉絲不斷留言,有人感嘆《赤壁賦》那么美的文章,為什么要放在最讀不懂書的年紀去學呢?也有人頓悟“忽然懂了蘇軾的人格魅力,所以真正的強者從不抱怨環境,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甚至蘇軾生前種下的海棠也寄托了網友的無限追思,“蘇軾親手種下的海棠花,在宜興,年年都開花,是真的好看”……
每條視頻發布之后,茍十三都會淺析一下粉絲畫像,他發現最能與古代文人共情的多是畢業后找工作的大學生,抑或是生活困頓乃至失業的中年人,他希望那些古人的人生能給身處逆境的人們以安慰。“我也曾跌入低谷,但低谷不會一直都在,只要生命的張力一直在,生活總會好起來。”
![]()
你的心亮了
人生也就亮了
看多了古代文人郁郁不得志的人生,茍十三總會在夜深人靜之時陷入到虛無當中,甚至懷疑自己。每每深陷其中之時,茍十三總會去讀一讀史鐵生的文字,試圖從他積極樂觀的人生里找到突破口,結束自己的精神內耗。去年茍十三有了孩子,或許是父親這個角色的加持,他明顯發現自己多了一份坦然,也學會了放下。
從自媒體博主到文史作家,茍十三又解鎖了新身份,但也壓力倍增。“做自媒體博主就像一個說書人,要會講故事,我更傾向于用自己的人生體悟將觀眾帶入到古人的世界。但寫作相對要更嚴謹,雖然我并非史學的專家學者,但作為傳統文化愛好者,在撰寫人物生平時也必須經得起史料考證。”
今年,茍十三決定結束自己“摸魚”寫作的工作,他退出之前經營的中俄貿易公司,成立了視頻團隊,開啟全職博主的新旅程。在7月新書出版后不久,茍十三又帶著團隊跑到貴州大山里拍攝了整整一個星期,走訪了四渡赤水的所有地點以及烈士墓園,他計劃通過實拍和戰爭沙盤推演,深度還原“四渡赤水”的歷史事件。“當你走進烈士陵園,看到刻滿名字的紀念碑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那些為中國革命事業奉獻出生命并長眠于此的烈士也許還不到20歲。當我們站在比自己還小的先烈面前,才能真正體會到他們的偉大,才能感受到紅軍精神遠比我們在課本中了解的要更強大更真實。”反觀自己之前總在一些小事上擰巴,不停地內耗自己,茍十三覺得是多么可笑。
但是,不管是講述中國古代文人故事,還是未來要推出的系列長征故事,茍十三都希望大家在被時代浪潮裹挾著前行的路上,能多一些積極的正能量。“正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你本身就是自己的那盞燈,你的心亮了,你的人生也就亮了。”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靜
編輯/張嘉
排版/王靜
![]()
![]()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