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漢韻,千年文脈貫長河;數字新聲,時代華章啟未來。
11月5日,第三屆漢文化論壇在徐州舉辦。論壇以“何以為漢·和合共生”為主題,以科技為舟、文化為楫,產學研多元碰撞,共襄文化學術盛會,共話文化傳承發展。本屆論壇由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徐州市委宣傳部、江蘇師范大學、現代快報社承辦。
![]()
江蘇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徐纓,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胡邦勝,中國國家版本館紀委書記安樂,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中國對外文化集團董事、總經理郭利群,徐州市委書記宋樂偉等出席。論壇由徐州市市長沈峻峰主持。
論壇匯聚了來自中國作協、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國家級學術重鎮的權威專家,以及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大學、河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頂尖學府的知名教授,以及文旅產業的領軍者。
![]()
數字化沉浸式開場,上演了一場跨越兩千年的“相見”。數字人劉邦“空降”現場,穿越時空,栩栩如生。這是經過全國10多位歷史學、考古學、美術史權威專家的再三考證與嚴格把關,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對這位漢文化塑造者進行的一次最接近真實歷史的容貌復原,展現了信息技術賦能傳統文化研究和傳播的新高度。
![]()
徐纓在致辭中說,本屆漢文化論壇以“何以為漢·和合共生”為主題,聚焦數智傳播、文明互鑒、文博考古、文脈傳承等重要議題,既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具體行動,也是江蘇打造習近平文化思想生動實踐地的重要舉措。江蘇將以舉辦本次論壇為契機,持續深化兩漢文化研究,大力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堅守根脈魂脈,推進自信自強,擔當“探索新經驗”的使命,讓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全面激發、競相涌流。
徐纓強調,徐州要充分挖掘以兩漢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和江蘇地域文化的精神基因與文化精髓,積極推動“彭城七里”等文脈更新項目建設,彰顯吳韻漢風的獨特魅力;探索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助力漢文化傳承弘揚,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科技、旅游、文創等深度融合,打造數字化傳承新模式、新業態、新場景,讓漢文化融入城鄉肌理、產業發展,織就人文鼎盛、經濟繁榮的“雙面繡”;實施“影響世界的江蘇人和事”系列創作計劃,打造“文明遇·鑒”等交流品牌,建設世界級漢文化傳播窗口,促進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
宋樂偉在致辭中說,弦歌不輟越千年,于漢文化發祥地探討何以啟漢;革故鼎新看今朝,于漢文化傳承地踐行以文潤城;奮楫新程向未來,于漢文化集萃地賡續中華文明。我們將走好成果融匯之路,讓漢文化“深扎根”。接續實施《漢文化傳承發展專項規劃》,統籌漢文化遺產考古發掘與保護傳承,系統闡發漢文化的精神基因、歷史價值和時代內涵,讓千年薪火永續傳遞。我們將走好多元融合之路,讓漢文化“活起來”。深化文商旅體融合發展,積極推進數智賦能,不斷豐富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經濟學實踐。我們將走好互鑒融通之路,讓漢文化“走出去”。持續辦好漢文化論壇、漢文化旅游節等重點活動,創新文脈展示、文藝展演、文物展覽等形式,構建文化傳播新矩陣,讓徐州成為世界讀懂漢文化、讀懂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
![]()
現場,與會嘉賓共同見證三大發布環節,也共同展望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
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發布“漢文化網絡文學專題創作扶持計劃”。聚焦漢文化主題,鼓勵各位網絡作家向世界講述漢文化的精彩故事。
![]()
中國國家版本館紀委書記安樂發布“中國國家版本館與徐州市文廣旅局關于漢畫像石數字化合作項目”。讓珍貴文化資源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為文化強國建設筑牢資源基石。
![]()
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副院長,南京大學中華文明數智創新實驗室副主任魯安東發布“徐州古城數字圖譜建設項目”,以科技賡續2600年城市文脈,用數智演繹漢文化的未來華章。
![]()
![]()
![]()
![]()
![]()
![]()
主旨演講環節由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院長、教授徐興無主持。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胡邦勝,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一級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原理事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巍,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顧問王子今,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約瑟夫 ? 格雷戈里 ? 馬奧尼(Josef Gregory Mahoney),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衡設計集團首席總建筑師馮正功發表主旨演講。
當天下午,四場平行分論壇與主論壇相輔相成,各具特色:“大漢天聲:漢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智傳播”旨在探索科技賦能文化傳承的新路徑;“大漢文章:漢文化傳承與現代城市更新”探討漢文化傳承和現代城市的融合之道,讓古老文明滋養當代城市靈魂;“漢風遠揚:漢文化與世界文明的融通互鑒”著眼于漢文化與世界文明的融通互鑒,彰顯中華文化的開放與包容;“漢家陵闕:獅子山楚王陵發掘30周年暨漢王陵的考古成就”系統回顧獅子山楚王陵發掘成果的同時,對漢代王陵的考古成果進行梳理。現場,專家學者圍繞近年來漢文化學術研究最新成果,聚焦漢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展開熱烈討論,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
![]()
![]()
本屆論壇特別設置了“書卷里的兩漢”“非遺里的兩漢”展陳板塊。“書卷里的兩漢”展區展出了3套現珍藏于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珍本館的“鎮館級”古籍,包括明萬歷四十七年鐘人杰校刻本《漢書》、明天啟六年郎壁金堂策檻刊本《白虎通》,以及宋刻本《錦繡萬花谷》的精美復刻本。“非遺里的兩漢”展區集中展陳了徐州漢繡、香包、剪紙、泥塑、面塑等非遺作品,以及80余件以徐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為靈感的文創產品,讓漢文化從典籍里走出,在活態傳承中融入當下生活。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白雁 胡玉梅 劉靜妍 王凡/文 顧煒 馬晶晶/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