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7月,國際支教志愿者在泰國程逸府火車站合影(右一為作者)
(本期英文鏈接:Morning Bell in the Art World (21)——Teaching Notes from Thailand's Remote Countryside –Rediscovering the Soft Logic of Education Beyond Efficiency.pdf)
(This issue's English version link:Morning Bell in the Art World (21)——Teaching Notes from Thailand's Remote Countryside –Rediscovering the Soft Logic of Education Beyond Efficiency.pdf)
編者按
自“藝壇晨鐘”于2025年元旦開篇以來,青年藝術家群體借線下相聚拓展創作之境,也在每一次對話與展示中觸摸藝術的本真。而今,在既有的積淀之上,正啟幕新的維度——《視野與在場》。這是一個沒有邊界的藝術現場,亦是一場持續發生的思維探索。在這里,藝術家們將從畫室的靜默中走出,以個體之眼觀照藝術與世界的廣闊關聯。我們將不再只是觀看成型的作品,而是走進藝術家們思考的現場。《視野與在場》內容無界,形式自由:從個人展覽的呈現到創作手記的深刻體悟,從異國生活的觀察筆記到對當代藝術生態的批判性思考;它既可以聚焦某一群體的創作困境,也可縱論技術迭代下藝術語言的變遷。它可能是一段音頻、一篇圖像札記、一場對談實錄,也可能是一次突發式的批判觀察。它既是藝術家的一手經驗,也是思想者的理性辨析。我們期待它成為一個多元、真實,甚至帶有“未完成”氣質的公共筆記。每一期內容,都不只是分享,更是一次邀請——邀請每一個您與我們一同注視、反思、提問,甚至爭鳴。藝術,從來不只是畫面之中的事,更關乎在畫布之外,我們如何棲居于這個時代。
![]()
本期作者
Xiang Yuxi
湘予晰
湘予晰,上海小學教師。
2019年,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中國畫創作與研究專業,獲碩士學位。
“真正的教育
從不在冰冷的教案中完成
而在人與人真實的相處相愛中
自然而然地生長”
——湘予晰
2023年夏,我與三位有教學背景的同行者,以國際志愿者身份來到泰國程逸府一所鄉村學校支教。顧名思義,支教是先進地區對落后地區教育上的一種幫助。由于落后地區在教育上處于草創階段或是無序狀態,需要引入先進地區在教育上積累的經驗和范式。但是,這種經驗和范式常常成為一種固化的模式,影響教育更大的發揮空間,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對教育的一種異化。而在相對落后的地區,支教者可以從教育的源頭重新探尋教育的價值與方法。
該鄉村學校由政府半資助,學費僅為當地其他學校的五分之一,大約有400名3到15歲當地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這里上學。學校沒有空調和玻璃窗,窗戶大部分是鋼鐵做成網嵌在窗框里制成的。但教室里墻上的中英泰三語墻繪、貼畫,整整齊齊的學生繪畫作品,盡可能豐富的教學器材、道具,都能體現學校的用心。我們四個支教者分別來自上海、江蘇和廣州三地——高度系統化、講究效率的教育環境,而這里的一切,卻呈現出另一種節奏與質地。當教育不再被精細的教案與績效指標所主導,審美教育便悄然回歸其最本真的狀態。在這里,我開始思考,美育的種子如何在松弛的土壤中自然生長,而它所依賴的,又是一種怎樣的社會背景。
身體的蘇醒
美育從感知開始
![]()
2023年7月,國際支教志愿者野外徒步合影
初到支教地,我們便告別了城市中習以為常的“舒適區”。泰國程逸府(Uttaradit),意為“北方港口”。東鄰老撾,人口44萬,距離首都曼谷491公里。府內主要為山地,植被環繞,全年平均氣溫27.5攝氏度。
密林深處的夏天,程逸府悶熱如蒸籠,淋浴只有冷熱兩極,且常常失靈;衣物在潮濕空氣中難以干透,掛一周仍帶潮意;夜晚關燈后,壁虎在墻壁上恣意穿行,蜘蛛俠客般偶爾造訪,這些都是生活中無法忽略的系列套餐。
這樣的環境,其實是一種對感官的“強制喚醒”。在城市高科技化的環境中,人的感官漸趨遲鈍;而在這里,自然的粗糲與生活的痛感,讓人重新建立起對身邊萬物的敏銳覺察。這種感官的“重啟”,正是審美體驗的從零開始。它提醒我們:美育并不始于畫筆或樂器的技巧訓練,而始于一個人對世界全面、真實而開放的感知能力。
從“趕效率”
到“放輕松”
教育重心的轉移
![]()
2023年7月,國際支教志愿者在水上咖啡店休憩
這種狀態的轉變,在我們抵達的第二天便悄然發生。我們提早到辦公室準備進行教學活動,支教負責人Peter拿著茶和咖啡走進來,問我們要不要先喝一杯。我們下意識以“到工作時間了”婉拒,他卻輕松地打趣:“放松點,先喝杯咖啡再工作。”
他那不急不躁的神情,仿佛在告訴我們:事情固然重要,但做事的人更重要。后來我慢慢體會到,那種將“人的狀態”置于“趕效率”之上的從容,才能生發真實的美,否則,趕出來的“效率”就是一串失去教育意義的自欺欺人的數字。教育者內心松弛而充盈,美便能在人與人之間自然流動,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功利的心靈滋養。
美育
在身體與情感中
自然生長
這所學校的幼兒園,向我們展示了美育如何跳出“學科”框架,回到身體與情感的本源。
不設固定教案的課堂
![]()
2023年8月,幼兒園中英文教學課堂
教學不僅僅是預設的復雜教案,也在與環境的互動中自然生成。教室里,支教老師會帶著孩子們用中英法三種語言數數,這種多語言的“聲音游戲”,既是一種語言啟蒙,也讓孩子們在聲音的韻律與節奏中感受語言之美。墻面上貼滿了孩子們的作品——用樹葉拓印的圖案、用稻谷拼貼的圓圈,這些源自當地自然材料的創作,讓孩子們在觸摸與制作的過程中,建立起對自然之物形狀、質感的直觀認知。
身體作為教育媒介
![]()
2023年8月,小學生階段測驗現場
我們帶孩子們玩“123木頭人”,將整個校園變成學習場域。在“go”與“stop”的交替中,孩子們不僅學習了對身體的控制、對節奏的感知,更在空間位移中體驗著與他人的動態關系。這種以身體為媒介的學習,讓教育從平面的知識傳遞回到了立體的感官體驗。當孩子們在陽光下奔跑、突然定格,那些充滿生命力的姿態本身就是最美的表達。
環境中的美學啟蒙
![]()
2023年8月,小學生繪制感謝卡片
教室的布置看似隨意,卻蘊含著教育者的用心。窗臺上隨著季節更換的落葉、花朵,墻上由孩子們共同完成的手印畫,都在無聲地傳遞著美的訊息。一位當地老師告訴我:“美不是教出來的,是感受出來的。我們要做的,是創造一個能讓孩子浸潤美的環境。”這正是沒有程式化教案束縛才能獲得的美育體驗,也是我們千里迢迢而來的引力之一。在這里,美育不是特定的課程內容,而是滲透在每一個生活細節中的潛移默化。
情感儀式中的美育實踐
![]()
2023年8月,小學生中英文教學課堂
每天的“告別儀式”成為最動人的時刻。課程結束后,孩子們會主動跑來擁抱,用中英文說著“再見”“I love you”。當我蹲下來回抱每一個孩子,認真地看著他們的眼睛回應時,這已經超越了語言學習,成為深刻的情感交流。有孩子會把自己畫的太陽、花朵送給我,那些稚嫩的筆觸里飽含著最真摯的情感。
這種建立在真實聯結上的“愛的儀式”,讓孩子們在創造愛與被愛的體驗中,理解人際關系中最本真的美。它讓我們看到,美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一顆能感受愛、表達愛的豐盈心靈,有了愛的心靈才能發現美、感受美。
安全感
自由選擇的基石
![]()
2023年8月,中學生中英文教學課堂
在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志愿者交流中,我們看到多樣的生存選擇。德國管理者Peter曾辭去高薪工作,隨妻子來此成為無薪志愿者。正是Peter的堅持和努力,讓這所開辦給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的學校,能夠有源源不斷的外國志愿者教授從幼兒園至初中的孩子們中英文。當我們問他是否擔心生病或未來,他輕松答道:“每四個月體檢一次,真有大病就回德國。”他甚至開玩笑說:“若活不到一百歲,下輩子就當只狗,汪汪!”
![]()
2023年8月,國際支教志愿者和中學生合影
這種“隨心而活”的底氣,或許來自他身后完善的社會保障。意大利志愿者Michele在經費緊張時可向政府申請補助;印度的Anil則享有覆蓋家庭的全民醫保。這些例子揭示了一個常被忽視的生存邏輯:一個人能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價值,往往是因為他不必為基本生存而焦慮。自由選擇,不只關乎個人選擇,也關乎社會結構是否為人提供了“安心做自己”的土壤。
![]()
2023年8月,國際支教志愿者在鄉村道路合影
這段泰國鄉村的支教經歷,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熟悉的教育模式中可能遺失的東西。它提醒我們:美育,不依賴昂貴的器材或高深的理論,而始于被喚醒的感官、被尊重的情感、被舒展的身體。當我們不斷追逐可量化的教學成果時,是否忽略了教育中最根本的部分——對生命的感知與愛的表達能力?真正的教育,從不在冰冷的教案中完成,而在人與人真實的相處相愛中,自然而然地生長。
作品欣賞
WORKS APPRECIATION
![]()
湘予晰作品《新疆寫生系列之一》
紙本水墨
35.5×47.5cm
2018
![]()
湘予晰作品《春》
紙本水墨
35.5×47.5cm
2018
![]()
湘予晰作品《暮》
紙本水墨
35.5×47.5cm
2018
![]()
湘予晰作品《秋》
紙本水墨
35.5×47.5cm
2018
本期執行團隊:刁秀航 方雨晨 徐昕 封凱舒 藍達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