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對談不僅是對寧波美術館二十年發展歷程的深情回望,更是對藝術、建筑與城市化融合發展的深度思辨。這場跨越藝術與建筑領域的對話,為寧波乃至中國的城市‘內涵式發展’提供了富有啟示的思考路徑。”11月3日下午,寧波美術館“仰山——許江藝術展”現場內思潮涌動、妙語連珠,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油畫學會會長、浙江省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普利茲克獎得主王澍,圍繞“仰山說筑造”主題在現場展開深度對談,共同回溯寧波美術館20年發展歷程,探討藝術、建筑與城市文化之間的共生關系。
![]()
寧波美術館坐落于寧波市江北區人民路122號,靜臥在三江口北側,東臨甬江,南接歷史悠久的老外灘。這座美術館的前身,是始建于1862年的寧波輪船碼頭航運大樓。它曾作為寧波的重要交通樞紐,目睹了寧波港口的輝煌與滄桑。隨著2001年最后一艘滬甬航線“天封輪”的停航,這座大樓迎來了新的生命。2005年,由許江牽頭、王澍親自設計改建的寧波美術館煥然一新,重新開放。
許江在美術館的選址、建設、發展的歷程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王澍作為寧波美術館的建筑設計師,不僅奠定了美術館事業發展的空間形態,更將其打造成為寧波市重要的文化地標,在國內外的藝術建筑領域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年適逢寧波美術館建館20周年,“百年船埠成藝館,廿十春秋塑殿堂。幾回吟嘯幾回轉,一聲長笛喚仰山。”許江的詩句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這座建筑從工業遺存向藝術現場的轉身。他以“緣起”“留存”“汽笛”三部曲深情回顧了美術館的誕生歷程。當年建議選擇有200多年歷史的老碼頭改建美術館,正是因為這里承載了幾代寧波人的家園記憶。“這個美術館只要建成了,它就已經200歲了。”
![]()
王澍分享了改造過程中的思考與挑戰,怎樣在快速現代化進程中保住城市記憶。當初,他堅持保留原有候船大廳的空間形態,采用“銅鐵椽木”等材料,構建出兼具中國傳統殿宇氣質與當代藝術張力的建筑語言。館身底部的磚墻來自蘇州御窯廠的大城磚,象征著城市的根基;上部的鋼結構與木結構則抽象地表達了船的意象,既呼應了碼頭歷史,又賦予了建筑新的生命。許江與王澍一起,保留了汽笛、塔樓和棧橋,讓建筑繼續訴說港口城市的故事,讓城市記憶變的可觸、可感,成為連接歷史、當下與未來的橋梁。
![]()
王澍主張將值得保護的文化遺產的概念擴大到城市、鄉村中現存的所有人類活動的痕跡。他指出,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自2007年創立之初就提出“重建一種當代中國本土建筑學”的學術主張,并通過“樹石論壇”等學術平臺持續探討建筑文化遺產等核心議題。王澍強調,真正的城市更新不應是大拆大建的粗暴改造,而應采取充分協商、“零敲碎打”的漸進式更新策略。王澍從建筑文化普及的角度提出,社會各界應當增進對建筑藝術的尊重與理解,讓每一座優秀的建筑作品都能真正融入城市肌理,成為承載集體記憶、傳承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他指出,建筑不僅是物質空間,更是文化容器,需要公眾的共同呵護與理解。
![]()
許江用智利詩人聶魯達提出的“雜食性”概念,生動比喻了文化事業的身份流動。他認為,王澍為寧波建造的兩個重要建筑各具特色——寧波美術館是雜食性的傳播者,寧波博物館是文化根性的奠基地。寧波市民在博物館中認領自己的根性,又在美術館里打開視野——這兩個場館雖然功能不同,但背后共同體現的是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這正是寧波這座城市獨特的精神氣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